Thursday, 26 February 2009

第一個在倫敦的生日

今年的生日滿開心想不到還過的挺開心的。

以往我秉持著「認真過每一天比過生日來的重要」這種信念所以從來不過生日。

今年不一樣,這是第一次自己得面對這廣大世界的24歲。兩輪。再多一年就是四分之一個世紀,在這短短的一年以內沒有辦法確定是不是繼續走學術的路但卻得做出抉擇。因為混亂而有點短暫的一年。

變成24歲的那個凌晨我失眠了。
胡思亂想了一堆睡不著,乾脆把我24年的人生好好的反省了一番,認真思索維繫了六年卻必須中斷的感情和這些年來過生活的人生態度。

然後我覺得自己沒有認真過生活。

我也不知道這算不算個結論或者是那種「強而有力、決心去改變生活」的決定,不過那種「身為大人無法逃避責任」的感覺一天比一天強烈。

醒來後我沒有做多少有建設性的事情(像是讀論文、寫作業),腦袋有點頓頓的過了這個白天然後晚上搭公車去朋友的birthday party。

今天不只我一個人生日,光是我身邊就有兩個人生日。
一個是班上的同學Ashley,他是個溫柔的英國紳士,雖然我跟他不算很熟,但是感覺的出來他是個害羞但是人很好的男生。他交往多年的女朋友(也是個很可愛、健談的女生)和班上的同學Pierre幫他辦了個生日驚喜派對,我也跟著去了。

本來沒有打算跟他們說我的生日,快快樂樂安安靜靜的幫同學慶生就好了,但是還是被發現了(facebook神通廣大啊),雖然有點尷尬(我啦)好處是被請了兩杯。

感覺的出來Ashley人緣很好,除了班上六個同學以外還有一大票我不認識的朋友們,其中一個甚至幫他做了蛋糕,上面還畫了他的樣子,真的很貼心。

我本來因為心情不是很好真的有打算喝個爛醉,但是至少這個晚上過得頗開心,就打消了這種瘋狂的念頭(心中的畫面是:醉到吐、倒在路邊、睡到不省人事、沒有同學知道我住在哪裡我又意識不清所以只好找個倒楣的人把我抬回他家之類的)

幸好這種慘劇沒有發生。

我在12點生日結束之前回到了家,然後把雅文兩天前送給我的生日蛋糕拿出來,往隔壁隔壁敲了門。

另一個壽星是住我隔壁隔壁的fltmate,日本大姊Akiko(我後來發現她大我整整十歲耶),我們兩個分了蛋糕,一邊聊天一邊吃。聽說日本的王子也是這天生日。

照片是我可愛的韓國和日本室友們送給我的生日禮物,對面的Jin送了一瓶啤酒和一堆巧克力組合(其中驚見王子麵!)另一個韓國室友Jinsung送給我一個髮簪(我只能等我的頭髮留長再戴給他看了),Akiko送給我一個據我推測應該是在Japan centre買的點心。

我想起我的好朋友們,曾經那麼認真的幫我過生日,但我卻沒有認真的回報他們。慚愧。

靜瑩曾經送給我一個DIY組合的小架子和一張超可愛的卡片、黃滋滋曾經給我一本有關一個孤單女孩的繪本、蔡芸褘曾經送給我一盒面膜(在那家韓國餐廳)。

我說過我不過生日,所以大家後來都會逐漸忘記我的生日,但是那些細節我都記得,因為很珍貴。

Sunday, 22 February 2009

A year to 'quarter of a century'

引用我前陣子才過生日的德國朋友的話,25歲等於是'quarter of a century'。

在他生日之前我沒有聽說過這種說法,後來一同幫他慶生的美國朋友告訴我這個形容出自John Mayer的一首歌Why Georgia。


「四分之一個世紀」這種說法著實讓我腦子裡一下子迸出很多想法,還真的會讓人一下子變的很焦慮,而這首歌講的確實也就是這種對生活現狀的焦慮。

''Am I living it right?''

人真的不需要到中年才有中年危機,也不需要到了更年期才對生活感到懷疑,二十出頭是一個看似人生才剛開始的階段,但也就是因為剛開始那焦慮特別沈重。

我呢,還有一年才到。但這焦慮已經持續了一兩年了。

就我這個年紀而言,我覺得我不是唯一一個對時間的流逝感到焦慮的人。我和我的朋友們都是。
我想也許我這一代的人對年紀和時間特別敏感的起因於這個時代變化得太快速,所以我們也不得不加緊自己步伐的速度去配合大時代的轉動,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像上一代那樣乖乖的照著「前人的步伐」走,沒事的時候就懷疑那些「其他人所謂的人生目標」,所以很焦躁。

該怎麼做?該怎麼活?


還在思考中,我也不想要誰來催促我給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我不能。
但我也不會逃避。

Saturday, 21 February 2009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簡稱V&A,是Queen Victoria and Prince Albert,有漂亮的外觀和豐富的館藏,外觀典雅而館藏豐富到有點雜,大多數似乎是「大英帝國」時期各地朝貢(?)以及和歐洲各國之間交換禮物(?)的收藏品。
可惜的是我僅僅走馬看花,裡面有很多展覽沒來得及在一兩個小時內看完。

右邊的水晶吊飾很吸引人們的目光,後來聽說這出自名家之手,是鎮管之寶。

Wednesday, 18 February 2009

Take it, and think it! An exhibition about Liberty


the struggle for Britain's freedoms and rights
In some countries you wouldn't have the ight to visit this exhinition anout you rights.

大英圖書館的特展
地點:大英圖書館一樓展區
展期:31 Oct 2008- 1 Mar 2009

這是近期以來最令人讚賞的一個展覽!如何展現「自由」這樣抽象的主題,想當然爾本身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大英圖書館無疑地做了最好的詮釋。

這次的展覽一方面教育大眾重新思考這得來不易的自由,反省現在社會中對自由的認知,同時另一方面透過學者與大眾的對話激盪出新的火花。這部分大英圖書館可以說相當成功。只不過,所謂的liberty,主要講的還是British liberty,以英
國為中心的觀點去討論freedom and right在英國長達九百年歷史的發展演變。

展區共有八個小型的主題,分別是:
introduction >> liberty adn rule of rule>> parliament and people>> United Kingdom?>> right to vote>> freedom from want>> freedom of speech and belief

從主題的導覽以及最早期的重要文獻開始,以各類不同的手稿以及律法的文獻說明有關於自由這個概念的討論以及這個主題在政治思想史的發展過程(這部分讓我非常興致激昂,很多上學期學到的東西一下子又回來了,重點是那些真得非常珍貴的文獻,包括了1215年的Magna Carta還有1689年的Bill of Rights,第一次看到我簡直快哭了,第二次再看展有比較平靜一點),並且以英國為例子,討論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還有愛爾蘭之間的(政治)糾葛以及自由權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其中也包括許多法案的起草與推動。從基本的「自由」(提供了許多重要思想家如Hobbs以及John Mill的文獻)的定義拓展到「人權」(女人權利、言論自由、宗教自由等)的討論,時間線上由中世紀到二次大戰至今,空間上由英國本身到全世界,在這一趟「認識自由」的
旅程中,有許多互動式的議題討論,觀眾透過一開始就領取的條碼帶透過電腦對不同的議題(例如監視器的設置等)作選擇,並且在最後一區可以看到議題討論的統計結果,這個設計很有趣,一方面確實有種「讓人人參與」的感覺,另一方面也重新強調了這種「抉擇」的「自由」/「權利」。

由於內部禁止照相,所以我只拍攝了外觀,大致上展場的隔間是由許多殘破的牆(牆上還有鐵網)組成,我下意識的想到倒塌的柏林圍牆,自由是什麼呢?What is freedom? 'To free from slavery.' 就是掙脫束縛,這束縛可能來自於不同的種族或階級,對許多人來說,爭取自由是一場無止盡的戰爭,要擊破那道高牆是艱鉅的任務,更悲觀的人(如Hobbs)甚至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他們始終沒有放棄為了自由而戰。

這一項長達半年以上的展覽可以說是大英圖書館近幾年中重要的大作,從文宣、展場設置以及講演安排上可見他們投注的心力。展覽不只是擺設文物或者安排導覽而已,這次的活動包括了數十場各類專家(政治學、歷史學家、新聞工作者等)以不同形式(討論會、演講、多個專家對談)讓一般大眾對這個自由有更新一步的認識以及反省。

我參加了其中一場政治思想史大師Quentin Skinner(我會用當代傳奇形容他,在台灣翻譯當代政治思想史家的書籍不多,但是他就有好幾本知名的著作被翻譯,包括The Fundadtion of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的演講,題目是The Lost of Liberty of the English Revolution,他是個幽默有趣的講者,觀點新穎而具批判性,可惜的是我英文太差,大部分的時候都聽的頗辛苦。

Monday, 16 February 2009

大英圖書館外觀

這週是Reading Week,按字面來解釋就是要你好好讀書的一週,因為要好好唸書所以不用上課......這就是英國人奇怪的邏輯。

大學部的話,Reading week是用來準備下一週的考試,對研究所來說就沒有什麼差別,但是有假可以放大家似乎都很樂意,所以基本上研究生也跟著大學部一起放假。

但是研究生怎麼可以不唸書。

應該說,當了研究生還不唸書上課的時候就知死。

所以我這週還是得繼續待在圖書館裡找資料、唸書、準備上課、準備作業、寫作業。唉。

最近我比較偏好大英圖書館,因為和各個圖書館比較之下,他的「空間最舒適、椅子最豪華卻又不至於讓人睡著」再加上書不用自己找(跟台灣的國家圖書館類似的借閱方式),所以短期之內我決定賴在這邊完成大小功課。

照片是大英圖書館外觀的模型,放在他的一樓,我幾乎都在Humanities Floor 1的reading room唸書。

能在世界級的圖書館,不論是鬼混還是唸書,當然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甚至可以說是驕傲了),但是課業的壓力也是相對的大。不過,在那邊一起苦讀的人不只有一般的研究生或博士生,有更多看起來頗有年紀(阿公阿媽級)的英國人也在同一個地方追求知識,我想我在他們身上找到了某些一起努力求知的動力。

Thursday, 12 February 2009

大英圖書館達爾文特展 Darwin and the Book that Shocked the World

展期:10 December 2008 – 22 March 2009  地點:大英圖書館upper ground前聽

今年是達爾文誕辰兩百週年,大英圖書館展出了一個相關的小型特展,,有關於達爾文以及他和當代一些博物學家的交流以及部分的手稿和當時的出版品。
達爾文這號鼎鼎大名的人物的誕辰兩百週年,對英國來說是件大事,不只是大英圖書館相關的媒體尤其是BBC也大張鑼鼓的以重新研究、「再發現」達爾文的方式紀念這位影響深遠的科學家。



想當然爾,這麼小的特展不會只是倫敦最主要的特展,大英圖書館可以說是湊湊熱鬧而已,最大型的展覽還是會在Natural History Museum:


來倫敦至今我還沒去過這個博物館,趁著下週Reading Week,我會好好來看一下這個展。

另外今年同時也是劍橋大學創校八百週年,劍橋培育出許多的偉人之一也包括了達爾文(他的故居還留著),預計在第二個學期結束之後去瞻仰這有八百年歷史的古老學校。

Monday, 9 February 2009

糯米團第二番!紅豆小湯圓

食譜來源參考:湯圓作法-小小米桶、紅豆湯-窮學生懶人食譜


糯米團第二番!挑戰自己搓湯圓!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China town有沒有賣現成的湯圓,但這週日還是因為讀不下書、決定自己搓湯圓來應應景過元宵節。

紅豆湯+湯圓的組合應該算是頗傳統的,紅豆湯本身不難,一個電鍋就搞定,重點在湯圓得自己做,還真的是made from scratch。


光是那個糯米粉團就花了我兩三個小時以上的時間,有好長一段時間我的手就像長了白色的蹼一
樣黏喳喳的分不開(所以也沒有辦法拍照),我還想說大概這個糯米團被我白白浪費掉了。

 湯圓糯米團的作法不像上次年糕那樣簡單,粉加水混一混再拿去蒸就好了,還得先將其中一部份的糯米團煮過在跟另外的糯米粉混在一起。

幸好最後還是成功了。我想問題應該出在我一開使用太熱的水做麵團,所以才會太黏,整個沒有辦法用手去搓。


現在想起來還是太可怕了,至少兩個小時以上擺脫不了長蹼的痛苦......

但終於如願以償吃到了湯圓想起了阿媽和小時候在大甲的童年,喔,一切還是值得的。



Thursday, 5 February 2009

下雪天

這週一倫敦下起了罕見的大雪,據說是十多年來第一次下這麼大的雪,地上都積了厚厚的一層雪,也因為天氣狀況交通不便,所以可以說全倫敦都放了一天假。

我們宿舍前一天晚上就開始有人打雪仗了,到了隔天真的是變成白色的世界,winter wonderland,我出門的時候就已經看到兩個堆好的雪人了,第一次身處下大雪的地方,我超級興奮超級開心,順便用新買的相機練習照相技術,不過這麼美的景色,隨便照都好看啦。

Tuesday, 3 February 2009

紅豆年糕



今年的農曆年根本不算過年。

吃不到強者嬸嬸們合力做的素菜年夜飯、大甲阿媽做的年糕、湯圓還有阿姨們的豐富菜……唉,好想回家。

在Mimi的推廣(?)之下,趁著功課還不算多的學期初,我依著網路上的紅豆年糕食譜試試看做個年糕,就當作是小小的補償自己沒有辦法在台灣過年的遺憾。

以前在台灣從來沒有想過年糕可以自己做,也從來沒有想要自己動手做糕餅的衝動,果然人在異鄉一切都不一樣,看著漂亮的照片就有股衝動想要依樣畫葫蘆一番,還被家人嘲笑「唷,在家裡都沒有這麼賢慧」。

其實是因為這食譜幾乎沒有難度可言。材料超簡單我到China Town買了糯米粉和紅豆,加上紅糖就OK了。作法也超簡單,大同電鍋搞定一切。

大概可以簡化為:紅豆泡隔夜、用電鍋煮軟拿掉水、煮滾熱水加紅糖到進糯米粉攪拌、再加入紅豆拌均勻、放進電鍋蒸兩次、隔水泡涼,就OK了。

不過這還是花了我一個下午的時間,本來得去大英圖書館唸書的時間就因為下雪哪裡都不能去乾脆就窩在家裡做年糕。第一張照片就是蒸好的樣子,看起來很糊,比較像是黏糊糊的的紅豆糊(芝麻糊一類的),我本來還以為我失敗了,後來整鍋放進冷水裡果然就比較像是真正的年糕了。

我的韓國室友和日本室友們是我的「紅豆年糕實驗」的白老鼠,尤其是我那兩個韓國室友更好笑,她們後來告訴我,晚上我出門跟朋友吃飯的時間他們對著那塊放在桌上的年糕虎視眈眈,就等著我回來切給她們吃。

似乎成功了,QQ軟軟的、甜度也剛剛好。所以這一篇應該叫做「第一次做年糕就上手」之類的嗎?哈哈。

上面的照片則是放進冰箱以前用保鮮膜包起來的年糕,看起來真的就像我室友說「可以拿去外面賣」的樣子,真是太有成就感了。

隔天下午上課之前,我把年糕切小塊用保鮮膜仔細包好,拿去給上課的同學們吃,反應就很不一樣了。

美國籍的老師跟我說謝謝(年糕配可樂?)有個英國同學說不錯(她大概肚子餓了)、另外兩個英國同學帶回家吃(不知道反應)、愛爾蘭同學似乎是吃完了沒說什麼、德國同學告訴我他從來沒有吃過這種質感的東西(事實上他把玩得很開心,整堂課都在玩那塊年糕)。

我覺得我太勉強大家了……


果然年糕這種東西還是亞洲人吃的比較習慣一點。


Monday, 2 February 2009

Happy Chinese New Year! 倫敦的中國年

其實我只是剛好去China Town買個糯米粉想說來做紅豆年糕,沒有到都已經大年初六了倫敦的China town還是人擠人,放著上海腔調的新年歌曲,經過Trafalgar Square時也有中國新年的慶祝會,印象中有個中國人很嗨的唱中國新年歌曲,夾雜喊幾句 ''Happy New Year'',一堆拿著單眼相機到處晃的觀光客,還有一堆英國(或者非中國的歐美)小孩拿著紙製的舞龍舞獅跟在爸媽後頭體會所謂的中國新年。

跟同學提起「這週就是中國新年」,他們總會問我該怎麼慶祝或者要去哪裡玩。唉呀,新年的重點是家人,沒有跟家人在一起怎麼樣都很難算是個新年。

「每逢佳節必思親」真是真切。
Posted by Picasa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