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3 October 2013

彼岸

A Railway Impression I

  • Painting
  • Oil


大甲的風一向很大,是那種海邊的風,帶著重量和狂傲,肆無忌憚地吹向沒有邊際的田。

我們在藍色的塑膠布棚下念經,風依然也是呼呼著響。我想著阿嬤聽著這風,這風伴著她也是這麼樣,跟著她下田、挑菜,風吹呀吹著,一世紀就這麼過。

幾天的法事下來,每天都跟著念了很多經文,剛開始的時候也只是跟著大家一樣拿著香聽經,聽了幾次越發覺得無聊,也跟著拿了本經書翻看。我沒有這些信仰,或者說,我所受到的教育使我對多神信仰產生一定的距離感,偏偏鄉下地方民間信仰特別強烈,這一次頭七、二七一直到滿七的種種禮儀一個也沒少。

在我看來,人類文明進程中人類學式淨化社會衝突作用的儀式發展,禮儀調節情緒的功能性運作,以及社會學人際網絡的情感連結一類的思維,其實占了我腦中意義體系的絕大多數。

即使如此,我卻相信靈魂存在。更多的時候我對這些禮儀與執行著儀式的人們充滿好奇。佛經裡一個一個菩薩故事,描述了地獄,述說了淨土;戴孝的方式依照著倫常輩分,看得出儒家的影響,祭拜、入殮等等的道教儀式中也有許多揉合了台灣傳統習俗。這就是民間,這就是信仰。香煙裊裊。

況且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依然真切。

阿嬤走的那一晚,父親說,念著阿彌陀佛我們的情緒變得很平穩,真的,佛經的力量真強大。母親看著阿嬤的遺容,說著因為我們大家念佛所以阿嬤現在的面容很慈祥,你看,就像睡著一樣。

我們看著曾經親近的生命消逝,我們發現曾經擁抱過的肉體崩壞,我們都無助徬徨。然後這些一個接著一個的儀式告訴我們靈魂有他的方向,只要跟著這樣做那樣做,你們就可以安心,了無牽掛,然後放下,然後不再那麼悲傷、擔憂與愁苦。

他們說那裏有個極樂世界。無痛無憂無苦無病。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我知道大多數的時候,集體儀式消解的其實是自己的罪。

那些平日跟阿嬤沒有什麼來往的親戚,有些也跟著參加了滿七的誦經;家祭的時候,那些遠方親戚也都來了;出殯的那一天,送行的人塞滿了三合院前的曬穀場和附近的巷弄,母親說阿嬤走得很風光。

那天早上禮儀社的人吆喝著,要見最後一面的來喔,以後見不到了。在那一刻我再也沒辦法忍住淚。她紅色的訃聞兒孫滿堂,她活著始終孤孤單單。

走的時候,誰不是一個人上路?

禮儀社用木架子和紙糊了一堆要燒給阿嬤在那個世界用的東西。我們身著黑衣、肩上帶孝,圍著看那一幢紙糊的別墅、紙糊的賓士轎車、紙糊的金山銀山,和阿嬤曾經穿過的衣服,在眼前化為灰燼。

眼前的火焰紅光閃爍,那幢紙房子瞬間只剩下搖搖欲墜的框架,再轉瞬也應聲倒下,遍地金紙隨著傍晚的風舞著,映照著一個個家族親友漠然的臉。我好奇大家心中想的念著是什麼,不知道他們是否跟我一樣感覺到這些紙糊的虛幻影像燃燒成灰燼的時候,多麼荒唐。

那時我想著極樂世界是怎麼樣的光景。


我卻只看到一片荒蕪。

Tuesday 15 October 2013

七天

A Room with a View

Christopher Fraser
United States
  • Painting

阿嬤走的很突然。



雖然已經是九十四歲的高齡,但是每次看到她的時候都能確認她的身體還算是硬朗,至少,每次跟媽媽阿姨們講起話來中氣十足,還有心神講起過去 阿公怎麼 對待她不好,鄰居劉先生又在門前圍了一塊地占地盤。還有她的那片小菜圃,接連著幾個月都再沒力氣去澆水拔草,荒廢至今還等著她去宣示主權。


親戚們總說她的意志堅強。也好,我想那大概是她人生中磨練讓她的生存意志頑強無比,讓她每一次倒下之後都有力氣嚷嚷著要出院,有力氣用一次比一次慢的腳步。她一輩子確實任勞任怨,但也不代表那些虧欠她的不公平的她都忘記了,那都是她鬥志的來源,活下去的意義。

當然還有那個只有再過年時出現,遠在上海奮鬥的親生兒子。

她那一群就住在附近、對她經常噓寒問暖的女兒們都知道,無論她們做的再怎麼多,都比不上她心裡面兒子的地位。

那種情感糾結很難用「唉,傳統的重男輕女封建思維」一語帶過。她又何嘗不知道女兒們的付出,但她始終認為還是兒子能夠依靠。

雖然令人欷噓的事實是,直到她去世兒子都沒有真正讓她依靠過。 甚至連她的最後一面都沒見到。

我看著坐在靈堂外鐵板凳上的那些人,黑衣服,戴孝,渺渺香煙中,大家談笑,一切的一切似乎都隨著阿嬤去世而雲淡風清。是嗎?

我們家不是豪門,沒有什麼所謂的恩恩怨怨,沒什麼財產可以對簿公堂或兄弟鬩牆,剩下的那些事兒,在我這個第三代半個局外人看來,大抵是某些情感溝通障礙導致誤解和怨懟累積幾十年的樣貌。

那又如何呢?

頭七那天大家幾乎都到了,有好幾個我認不得,他們也認不出我的親戚。四五十個人把晒穀場上臨時搭建的棚子塞的滿滿,整個大家族有時連過年都見不到面,通常是喪禮或者婚禮才能有十年難得一見的齊聚一堂畫面。

鄉 下人講話嗓門兒都很大,我雖然不習慣,卻很喜歡。中氣十足的聲音其實很溫暖,帶著很多包容,很多無須多說的體諒,很多真摯關懷的情感。就像在醫院照顧阿嬤 多時的三阿姨,看著那個風塵僕僕從上海下飛機的小舅舅,只問了「吃飽了沒」,他還沒回話,大阿姨已經盛了一碗熱騰騰的麵疙瘩端了上去。


---
三七的那天只有我和小舅在燒金紙。我們把靈堂供桌邊的金紙熟練的折成一疊一疊放進火堆裡,小舅忽然問起我妹妹的近況。

「你妹妹小時候好愛哭,那時你媽剛生你弟,沒空照顧,她好黏我。」中年人回憶往事的表情大抵是那樣,千篇一律,很溫柔。

我告訴他,她大學念了旅館管理,現在在澳洲打工旅遊,過得很愜意,可惜這次趕不回來了。

他忽然若有所思,問起我們三姊弟平常感情好不好,會不會吵架。

我楞了一下,還沒想好怎麼回答他,他倒是自顧自的繼續說下去。「要常吵架,越吵感情才會越好。不要像我們一樣,平常都沒事,一吵就是大吵。」


我知道他在說他和我媽的那次爭執,我沒多說什麼,只告訴他我知道的不多,很快的結束了話題。戰火會因為阿嬤走了而消弭或者延續都好,那畢竟是他們的戰爭。

那次爭執以後他們姊弟幾十年沒說話,幾乎是避不見面。之後小舅就在上海發展,很少回台了。也因為這樣他才再沒見到那個他很掛念的、很黏人的小外甥女。



對我來說難以想像這是什麼樣的情感。家人,家族,母子,兄弟姊妹。


---
算起來年底有三場婚禮和一場喪禮。

看見阿嬤遺容的時候我還是難抑激動,看見朋友的婚紗時我可能會偷偷拭淚。除此之外,喪禮本身並不讓我太感傷,婚禮也不至於讓我快樂。


一個七天過了然後是另一個七天。跟上了發條一樣,我的生活依然規律運轉,上班下班,一如往昔。


他們說人本來就善忘。

Sunday 8 September 2013

those people

I find it hard to get along with people full of hateful thoughts.

In the old days, these negative messages could be invisible. But now we have all the social networking you could find and get connected and say whatever you want. Those are like the rain and water in the typhoon days. Enough is enough. Too much means you should stop doing it.


There are specifically two of my Facebook friends who have the predilection of sharing their hateful messages online. I am not sure if they have good lives in reality but it seems like that their family, the society and the world own them quite a lot. One of them is struggling between marriage and career. To put it in a straightforward way, she's getting married and is anxious about giving up the her plan of advanced study abroad. The other is a university librarian who thinks all his colleagues are idiots and hates the university he worked for.

In a way, they made me think. On the one hand I feel sorry for them. Some just cannot find a way to get over the tiny little shits in life and seem to live painfully yet peacefully in a mess they created and carefully maintained. Indeed that's a way of life. Therefore I respect it 100% even though I'm totally against it. They're teenagers. They blame everything because they are not the ones who make the rules. Yet they're actually the ones who avoid making the choice. They'll never get to be blamed for in this way. How convenient.

However I relate to them in many other ways.

The world has been telling us the line between being winners and losers and you are yourself the one to be blamed for if you're not successful. I supposed we are in this sense all losers.

The entire theory is confusing to me. I've always known that I don't fancy money or fame therefore I don't fit in the categories they established. I supposed it's also a way to get away from the system out there. In this light I am not noble at all. I am obsessed with something particular like everyone else. Pursuing the goal of being elegantly wise, modestly intelligent and humbly eloquent is also a vanity, needless to say.


Someday I might be part of it. Still,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a integral part of it is a consciously done, disagreeably felt.

Thursday 5 September 2013

lost

昨天弄丟了皮夾,心情因此不太好,跟朋友提起這件事的時候,得到非常有趣的回應。

男生A:那週五去唱歌,我請你。(此人一直想要揪人去唱KTV)
男生B:看來你現在需要拉麵。(此人酷愛拉麵,想約爬山約不成便約吃拉麵)


女生好友A:我要請你喝酒(雖然在遠方我感動到要哭哭了,果然知道我的點!)
女生好友B:我先借你錢。(真的是二話不說情義相挺耶我超感動)

Tuesday 27 August 2013

圖書館奇想之一 chimera in library

我一直都很想要出一本攝影集,主題是「那些在圖書館裡沈睡的人們」。只要我有一隻攝影功能不差(不像我現在這隻鏡頭破裂)的手機就可以了,取材基本上很方便,估計一天隻要花十分鐘跑幾個樓層,一個星期下來就有一本攝影集了,應該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的睡姿和不同的群集。

但我每每想到要在拍完之後搖醒那些睡著的人,「抱歉,我剛剛拍了你(橫躺著)睡覺(流口水)的照片,可不可以把你的肖像權授權給我呢?」


這工程實在太浩大了。

I've always wanted to publish a series of photos of 'the dozing people in library'. It would be great fun. All I need is a smart phone with a mediocre camera (anyone would be better than the current broken-glass one). I am assured that the library I go to unquestionably would offer me endless sources of objects, including all sorts of gesture of dozing, sitting, nodding, snoozing.

But it troubles me when it comes to authorising. I guess I had to ask everyone of them to say yes to my photos.

Whatever.

Wednesday 21 August 2013

非模範姐妹

我有一個妹妹和半個姊姊,還有一個人人皆知的模範弟弟。

不過模範弟弟的存在感莫名的低弱,倒是這一個半的姐妹隔著海陪伴在我身邊,走過很多低落的時刻。

我想念妳們。非常想念。

說是妹妹但是其實比較會照顧我,說是姊姊但是沒有血緣,總之,是姐妹。

我知道思念的溫度往往被相隔的距離中和到冷清但是
沒有你們的時候某些場面
才是真的冷清
我想念那個在你面前肆無忌憚大哭的房間
你除了皺著眉頭手足無措以外
事實上確實幫不了什麼忙
我全身顫抖的時候知道
你在身邊
雖然黑暗仍然籠罩
但你在
什麼都不用說
確確實實的
你在

我想念壹零壹燈火底下的山丘、啤酒和便利商店
你霸氣的笑容和眼淚
手一揮就讓全台北安靜不動
逞強是你身體的一部分
你知道我未必明白那些職場的愛情的腐敗但是
我們都溫柔地看待


我想念那個我瘋狂大笑的狹小車廂
你除了以不可思議的神情看著我
事實上你也難以忍住想要
跟我一起大笑


你是難以取代

Tuesday 20 August 2013

花樣年華

昨天晚上看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好想跟梁朝偉站在路邊,一起吞雲吐霧。

這其實是以那個年代看很文藝,以這個年代看卻頗假掰的電影,但我還是在看到三分之二的時候大哭了。非常喜歡。就跟村上春樹和獨立音樂一樣,據說王家衛也是文青必備,照著麼說,我就是個老文青了。老文青耶。真是一點都驕傲不起來,想起來特別搞笑。


張曼玉穿著旗袍的身影真是讓人忘記呼吸的美,梁朝偉和他的招牌憂鬱恰好襯著那套毛呢西裝,王家衛的每個鏡頭都像畫一樣華麗。他們都是漂亮人物,畫報裡走出來似的夢幻,卻得在美好的年代迎接盛年的尾端,毫不留情的被遺棄,幸好他們相遇,而且相知。我喜歡這樣的故事,因為同樣的夢幻不真實,一輩子的刻骨相思卻殘酷而寫實。




Friday 16 August 2013

a surge of wistfulness

有時候我會想念那個可以跟我無所不談的好朋友,也會回想為什麼可以從某個瞬間開始兩個人可以變得像陌生人一樣,再也沒有辦法溝通。

擁有一個可以對話的朋友,是如此困難。

嘿那唯一的、珍貴的,還有被遺棄的,對不起我傷害了你。


Dear stranger,

I miss you so bad these day for a rather selfish reason. As time goes by I get to realise how hard it is to find a soulmate and to be connected. Sometimes it pains me when pondering why everything began to go wrong. But there's no turning back. 

If our love is built on your condescending, then let sorrow and loneliness be my punishment.


寫於很久很久以前。

Wednesday 14 August 2013

十年 in memory of a decade


其實跟陳奕迅這首KTV經典十年也沒有太多關係,只是想起進大學那年。

2003年,也就是十年前的暑假,沒有太多感覺的展開了小大一無憂無慮的人生。

宿舍生活、約會、期中報告、期末考、中友會、團體討論、田野調查、XX之夜、家教、打工、準備考試,之類的。回憶起來大概就是這一類的堆疊,噢,我變得好沒有耐性。

十年一瞬間。

雖然我依舊一事無成,但我想,一部分的我應該有變成一個比較好一點的人,然後心智有稍微成熟一些,也許。


2008年的時候我開始寫blog,今年第五年。

從一開始的小心斟酌一字一句,到現在把碎嘴也放上來。我想我也變得比以前懶散了。


Since when I began to measure time in decades?
My university year started in 2003, 10 years from now. And the first article of this blog dates back to 2008, when I was studying in London. Gee. Time flies. So cliche so cruelly true.

I thought of all the timing of many things. Such as the year I installed MSN messenger in the family PC so that I could talk to my first love. That was 2003. 6 months later I was in the university dorm and have my first PC installed many more software to connect to the world. I bought myself the first laptop at the fourth year, paid by the government (with the fellowship of a shitty dissertation).

It probably was because of the breakup stress and the anxiety caused by heavy workload of MA assignments that I started to murmur on my blog. And now it's been 5 years, half of a decade, and I started another two, one to work on my novel writing out of a longterm depression, the other to keep track on the numerous films I've watched before. Good to have things written down, in public or not.

I used to be rather particular about wording on the internet. I used to hate smoking. How things have changed.

搭配論文食用的家常菜

I haven't cooked for quite a long time and I just found out this blog article I wrote when I was in London. Gee. Four years already.

I did treat myself alright. 我把自己餵養的不錯啊。

-----
這些是上個學期比較常吃的東西,作法大致上是「把所有東西切碎之後丟進去煮一煮」這種超懶超簡單的東西,但畢竟是煮來自己吃的,所以勉強還行(還算可口)。


奶油火腿義大利麵


炒米粉
豪華早餐:燻鮭魚生菜夾土司
炒麵


咖哩飯
糖醋蝦仁(一類的)


Wednesday 7 August 2013

wedding craze

Seriously I don't quite understand why so many brides spend so much time on planning their wedding that many of them even start blogging and sharing their experiences.

Later when I was preparing the GRE, I sort of get the idea: after you put so much efforts and time time on something you take seriously, the first thing you would like to do is simply tell everyone how much you've dedicated to it.

I was there when my best friend's wedding photos were taken. It's actually a exhausting tiring process to wear a wedding dress of layers and pose under the sun in the mid summer time. It took a whole day to complete. There are a photographer, a hairdresser (and makeup artist), an assistant (taking a large suitcase with loads of stuff including flowers and a bunch of coloured ballons) and a van driver. The van drove around the city to take wedding photos. It took at least 8 hrs to get everything done.

I suppose most of the brides (and sometimes grooms) around the world plan their own weddings in person. Indeed their are planning planners and companies of this sort, but the charge is generally high and most wedding couples think it would mean a lot if they actually are involve in their own wedding by organising every detail. Also, some think the wedding planners are for the riches. I supposed this could be the same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Taking part in the planning from choosing dress to tasting cakes. Every couple want their wedding to be special and unique and the perfect.

That is also why, according to my friend, "wedding" is a magic word. Anything related to or used in wedding, its price could double or triple. After all, it's 'once and the only' and the most important moment in everyone's life.

I certainly know the cultural, social and even anthological meaning of a wedding. Still, it is pretty amazing how they could afford so much time and money when it comes to planning a wedding. I guess that also explains everyone (female in particular) usually remember their wedding in details.

Monday 5 August 2013

世道

不知道為什麼下了這個標題,但是看到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老是滿滿的填塞在我的臉書上,就像天太熱起了疹子,臉上擦了不合適的保養品發癢難耐。

那天遊行我也去了。那天我不發一語的很多話。

什麼該做的什麼不該做,我只是去湊熱鬧讓自己別那麼難受。

然後隔天又看到這個強者我朋友辦的一個活動,「愛情人際社會學」工作坊。真有意思。

愛情、人際、社會學?

雖然沒有被把到,但這傢伙確實很會把妹,這一點我可以背書保證。不過這些字詞放在一起倒是有些昭然若揭的虛偽,讓人覺得不是很痛快。


Wednesday 31 July 2013

寂寞老梗特輯


完美孤獨 歌詞
再沒有誰的臉色 需要照顧
也沒有誰的難題 需要應付
一個人睡著 或睡不著
喜歡看書 就看到日出

再沒有人有機會 讓我受苦
也沒有人有能力 讓我認輸
何必再等誰 一起訴苦
各自忙碌 有什麼好處

盲目如何變反目
愛的程序我早已爛熟
可是說 伴侶是身外之物
我又不甘 不服

我希望覺悟 又害怕麻木
單身的好日子 有沒有虛渡
再完美的孤獨算不算美中不足

一切心血再不會 白白付出
所有時間怎麼過 由我作主
愛過的愛人 一個個數
誰給過我 這一種滿足

愛情有一本賬簿
從盈到虧我早已爛熟
可是說 伴侶是身外之物
我又不甘 不服

我希望覺悟 又害怕麻木
單身的好日子 有沒有虛渡
再完美的孤獨算不算美中不足

孤身 身處何處有淨土
獨立 立在哪裡無寒露


我們都寂寞 歌詞

作詞:林夕 
作曲:符致逸 
編曲:劉志遠

趕著下班的計程車 一嘯而過
下班後不想回家的我 誰要理我
很多年之前我問 朋友來陪我 有誰來愛我

買醉的時候你認識我 最後還一起生活
為怕寂寞 我們做了很多 最沒空寂寞
偶遇你之後我說 想有人愛我 就有人愛我

可是我 不知道想要什麼 不知道擁有什麼
可能我們都寂寞


迎面一個老尼姑走過 把路燈看破
有你在家裡苦等的我 難道比他幸福的多
現在不想下班的我 沒愛好難過 有愛算什麼

我恨我 我不知道想要什麼 我不知道擁有什麼
可能我們都寂寞

走過馬路的我說 一個人寂寞 兩個人寂寞

可能我 我不知道擁有什麼 而我又缺少什麼
我害怕什麼 怕什麼
我不知道愛算什麼 而我又算什麼 我們都寂寞


寂寞寂寞就好
詞/曲:施人誠/楊子樸
編曲:鍾興民
製作人:呂禎晃、郭文宗

還是原來那個我 不過流掉幾公升淚所以變瘦
對著鏡子我承諾 遲早我會還這張臉一堆笑容 不算什麼
愛錯就愛錯 早點認錯 早一點解脫
我寂寞寂寞就好 這時候誰都別來安慰擁抱
就讓我一個人去 痛到 受不了 想到 快瘋掉 死不了就還好
我寂寞寂寞就好 你真的不用來我回憶裡微笑
我就不相信我會 笨到 忘不了 賴著 不放掉
人本來就寂寞的 借來的都該還掉 我總會把你戒掉

還是原來那個你 是我自己做夢你有改變什麼
再多的愛也沒用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業障因果
會有什麼 什麼都沒有 早點看破 才看得見以後 
我寂寞寂寞就好 這時候誰都別來安慰擁抱
就讓我一個人去 痛到 受不了 想到 快瘋掉 死不了就還好
我寂寞寂寞就好 你真的不用來我回憶裡微笑
我就不相信我會 笨到 忘不了 賴著 不放掉
人本來就寂寞的 我總會把你戒掉

我妹說得好

最近很感嘆爸媽年紀大了反而有時候會像小孩子一樣需要安撫,年紀越大越明顯。

我皺眉:「真麻煩。」 

我妹說:「對啊,可是他們的玩具好貴(車子房子),我們都買不起(去哄他們)。」 

這是玩笑話,但也是我們這一代的無奈。

---

我媽有了Line之後很常在上面發牢騷,絕大多數都是在跟台北的我和澳洲的妹妹抱怨弟弟晚上太晚回家。她偶爾還會使用怒氣沖沖的小女孩貼圖表示她的憤怒。

我妹:「感覺住在家裡壓力很大啊。」

我無奈道:「是啊,像媽媽那樣根本就是在番(台語:無理取鬧)。」

我妹此時回了一句馬上讓我住口的話,「是啊,可是我們三個小時候更番。」

Monday 29 July 2013

多產

我最近很多產。

一點不都無法令我開心的那種多產。如果說要分成兩個部分,理性的我靈感枯竭,感性的我多產到快要吐了。

我寫了好多好多無病呻吟的文章,滿滿的都是情緒流動浮躁如爬滿腐朽枯木的白蟻。文字就這樣流瀉出來,我只好不斷的敲著鍵盤裝收好這些意義不明的東西,不停不停地。

作家實在是一種很容易也很難的身份。誰都可以寫一些文字,好的文字、動人的文字,但是要把自己全身仰賴投注在這些文字上,想到就難受。

到底是為什麼會達到一種靈魂病懨懨的地步呢?我怎麼想都想不明白,只能不停不停地,敲鍵盤。

Monday 22 July 2013

張小嫻 最幸福的一種壞

最幸福的一種壞   張小嫻

我渴望被溺愛,甚至被寵壞。
我可以不問世事:
當我想要知道世事的時候,他卻又會告訴我。
我會照顧自己,不過,最好是由他來照顧我。
在那個人面前,我可以任性和蠻橫。

沮喪的時候,他會揹我回家。
他會搖搖頭說:『你真是被寵壞了。』
是的,被自己所愛的人寵壞,

是最幸福的一種壞。


摘自 飲冰室茶集飲料盒

----------

「根本就是在說她嘛!」這是我朋友看完之後第一個反應。

我沒說多說什麼。他們分手都已經半年以上,他這個月才新買的iphone還是放上了前女友的照片,就已經解釋一切了。


唉呀,每個女孩都是這麼想的。每一個喔。

Wednesday 17 July 2013

東野圭吾,《白夜行》


幾個月前人在中國求學的馬來西亞好友講起了他最近的耍廢博士人生。他提到了除了抽煙喝酒這種「菸酒生」模式以外,他開始看了一些東野圭吾的小說。

這個人很有名。只要逛書店的話就可以經常看到他的名字,特別是這幾年。我聽說他寫的是偵探小說。偵探小說?

除了小時候看的福爾摩斯和亞森羅頻系列之外,我其實不怎麼接觸偵探小說。倒是那些偵探犯罪影集看了不少,從CSI, Criminal Minds到最近很紅的Sherlock都沒放掉。離題了。

然後我聽說在日本很紅的「神探伽利略」也是出自東野圭吾之手。很紅的作家大抵都讓我興趣缺缺。即便如此還是應該瞭解一下的。所以我看了《白夜行》,後來也看了伽利略系列,在看的時候卻時時忘不了《白夜行》的情節。

在我看來這比較不像偵探小說,應該算是劇情結構完整的劇情片。其中一篇序文說得好,與其說東野圭吾在寫偵探小說,倒不如說他真正關注的是那些犯罪的小人物心理。

在《白夜行》的關鍵人物身上,「有如槍蝦與蝦虎魚之間的共生關係」的兩人身上,似乎可以看見那種捉摸不透看不穿且無處不在的純粹的惡。

一個走在白天,一個走在黑夜,兩個人彼此完整,完整了為了生存的惡,成就了以惡為本質的表面的善。

乍看之下,我會覺得東野先生不太相信那些有著美麗外表的人事物,或者他根本不相信人可以體現絕對的善。這是一種憤世嫉俗嗎?

不盡然。

《白夜行》裡面說得,純粹只是那些世人都沒有察覺的美麗背後不為人知的黑暗。

東野先生對神秘的女主角唐澤雪穗的描寫是很精彩的地方,她是一個「人人都會驚嘆於她美好高雅氣息」且「趨近於完美」的女性,卻只有少數人可以發現她溫柔甜美笑靨底下某些難以察覺瞬間的「邪惡」。

當然這一切的一切背後還有一個秘密,所謂的真相,以及惡的因。

往往在瞭解那些造就美好的背後居然踩踏著無數個蹂躪殆盡的靈魂之後,光鮮亮麗背後的鮮血、憤恨與自我懷疑,總令人覺得毛骨悚然。

一瞬間很難再去相信眼前所見的那些美好。

即便如此,活著的方式是一種選擇,善與惡,痛苦和快樂都是。

從以前到現在,我都覺得美麗的人背負著一種原罪,腹黑一點的思考就是當有著亮麗外表的人與人交往的時候,難免不會懷疑對方對自己的好是否單純起因於自己的外在。

哪一天沒有這層華麗的皮囊,人們看我會是什麼眼光?

你可以對每個對你好的人都一樣的懷疑,也可以坦然於心地接受。換個角度想,這難道不是對自己的態度嗎?當你相信自己身上有遠遠超過外貌而可以吸引人對你好的特質的時候,你就是一個值得被好好對待的人。

這世界上什麼人都有,某些類型的人會用某些方式跟某些人聚在一起,混亂又平衡。然而無愧於心方式就是,與其思考人們的接近或者疏遠是否因為自己的外在,倒不如想怎麼讓人和交心,相處的時候自在自得。

無論如何,學著不卑不亢很重要,學著再度相信並且努力不懈也是一輩子的課題。

Tuesday 2 July 2013

李國修,還有死亡

摘自焦元溥臉書:

王月戴著墨鏡、難掩悲痛表示,李國修希望讓外界知道,他這一生非常的滿足,他帶著滿滿的愛,很平靜的離開。

王月說,李國修是在一個月前,「西出陽關」台中場表演結束後隔天入院;他知道自己這次入院,已經出不了院,因此做了完整的後事交代,也以錄音檔向戲迷告別:『(李國修錄音)感謝所有朋友與戲迷對我的家人以及屏風表演班的支持,在我的人生舞台上這是我最後一次謝幕,我留下27個劇本,請你們細細品味我的戲劇人生,天德教師尊無形古佛,將帶領我走向另一個舞台,在那裡我會認真潛心修行我的編、導、演,繼續堅持我的最愛,開門、
上台、演戲。』

李國修的兒子李思源表示,李國修對死亡毫無恐懼、步伐從容,當他把親人與屏風的幹部叫到病床時,還幽默地說,自己彷彿將搭上一艘豪華郵輪離開人世。李國修也交代屏風員工,要穿上屏風紅色制服,開開心心為他送行。

李思源也在會中朗讀李國修的墓誌銘,說明了李國修對戲劇至死不渝的熱愛。他說:『(原音)我父親曾經當眾朗讀過他的墓誌銘,內容是,這裡躺著一位小老頭,終其一生未完成他建立200人的全職劇團,以及興建一座屏風專屬劇團的夢想。在墓碑前無須放上一朵鮮花,你只需要放上一張你曾經觀賞過的屏風戲票。』

李思源說,父親的告別式將擇日舉行,除了至親好友外,李國修也特別希望,務必讓一路支持、愛護屏風的戲迷們參加這次的演出,希望戲迷們進場時,能帶著曾經欣賞過的屏風票根。一代舞台劇泰斗人生謝幕,仍然展現他對戲迷與戲劇的永遠的熱愛。

---
在看到朋友臉書上屏風表演班李國修逝世的消息的前一天,我才因為寫作的焦慮翻閱了二月的印刻文學雜誌,這一期的主角是簡媜,有大量的文章討論「老」與「死」,二十八歲的我居然感受異常深刻。

嗯,應該說對於「老」這件事。

戴了將近三年的矯正牙套,這種依常理應當出現在青春期少男少女身上的東西放在已經過了四分之一世紀的我身上,作用非常微妙。除了讓我比較注意牙齒保健飯後好好刷牙這件事之外,最大的收獲應該是讓我親身體會一種無法控制的痛。

說穿了就是明明餓得要命卻無法好好咀嚼食物的痛苦。

這讓我瞬間理解了我阿公一部分的生活。他削瘦的身形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牙齒不太好,連帶著營養也不均衡。

每當我皺著眉頭用堅強的進食意志咬下食物的時候,我會想起我阿公,我發現我可以理解當年紀越來越大無法控制明明就是身體一部分的各種機能運作的時候,那種無可奈何的感受。我也可以理解阿媽全身痠痛的時候,總愛在兒孫面前叫苦連天的心態。


跟死亡比起來,老,還有變老時時刻刻的焦慮才是真正折磨人的根源。

當你二十幾歲的時候,還會半開玩笑的說「青春」已經離自己遠去,當你三十幾歲的時候,「青春」這個字眼就像「文明」這個語彙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角色一樣,是個令人尷尬發窘的big word,就甭提了吧。



我平常有慢跑的習慣,與其說是為了維持健康,實際作用其實只是為了維持基本的食慾,能夠每天都好好吃點東西,然後勉強地活著。

離題了。

大概是近幾日冒出的幾縷白髮讓我感傷,人在面對人的逝去的時候,傷感懷念的主軸其實大抵還是自己。



活著和死亡都有很多種方式,我羨慕李國修,活的用力,死的時候自在。他活在台灣,活在屏風表演班,離開後仍然在他的作品裡繼續行進,就像他從未離開一樣。

Re/turn



「跨年倒數的那十秒,在期待煙火的同時,你在天空看見誰的臉?」
---
不像很多熟知劇場的朋友,我第一次比較有記憶聽到蔡柏彰這個名字,很慢了,是09年冬天的倫敦。
那個時候台灣豫劇團到King's College表演改編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我跟雅文一起去當義工,在人來人往的觀眾之中,雅文似乎發現了什麼,忽然之間展現了小女孩的嬌羞,「誒,你看!是蔡柏彰耶!」

我還半開玩笑地說,「那你要不要過去打招呼(要個簽名之類的)?」

我大概知道他是個很有名氣很有才氣的戲劇系學長,講到台大戲劇系或者年輕一輩的編導新秀就不能不提這號人物,我身邊就有許多迷姊迷妹,只可惜我都一直只聞其名,未聞其作品,沒想到回台灣之後,一連看了好幾場他編導和演出的戲,從木蘭少女、k24到Re/turn,然後我也淪陷了。

回到主題Re/turn上來,除了蔡柏彰這個品質保證之外,還有女神謝盈萱和超可愛的李邵婕,完全讓我在開演三個月前有充分的理由心甘情願呼朋引伴掏錢出來買票啊。

有別於其他作品的嘻笑怒罵,Re/turn講的是生命中的缺憾。

(摘自簡介)
生命中的缺憾,會引領你到達你該去的地方… 

一個門把的轉動,開啟穿越時空之門,讓六個各自抱著遺憾的人,得到唯一一次重新來過的機會。在他們情感糾葛間,出現其他可能結局的同時,卻又再次掀起一連串親情、愛情、友情的選擇、質疑,與迷惘。 

---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你會試著改變什麼?

一直以來對我來說這個命題其實不存在,雖然我可能看來很隨性到了有點任性妄為的狀態,但其實我總是確保我對每個決定不後悔,「下好離手」一般的精準。

真的是這樣嗎?

就這樣一個簡單的命題,就足以牽動每一個人的回憶和情緒。親情、愛情、友情。

就從「變質」這件事來說,我不能不去重新思考回到過去這件事。這幾年這些人與人之間情感的質變與量變都一一在我眼前上演。我的故事、我家族的故事、朋友的故事、朋友的朋友的故事。狂暴的、冷冽的、安靜的、躁動的。

無能為力的。

如果轉動一個門把就可以如同科幻小說一般回到過去,我不確定我知道是哪個時間點是我該回去的地方,但如果可以,如果,我會想要試試看。

另一件事是「補救」。
如果可以挽回、補救那些(雖然不願意承認)誤解和自以為是造成的彼此傷害,我們會不會更坦率一點?

劇中一個讓我感觸良多的片段,是拿著水的女兒和咳嗽不止卻怎樣都不肯喝水的母親。

「我沒事!我說我沒事你是聽不懂嗎?」
「有事!我們可不可以一直假裝沒事?」

其實就是因為那些生命中的缺憾,我們成長成現在的我們。
敬生命中的缺憾,敬那個想要回到過去的起點。

---
後記:
我的位子滿後面的,再加上事前完全沒有看任何的評論、預告、劇情簡介、劇照、角色介紹,所以後知後覺如我,散場後查找了飾演白若唯的居然就是一個人氣勢就足以撐全場的女神謝盈萱(呼吸急促)。

驚喜之二是原來不止那個很搶戲且句句犀利的gay是蔡柏彰,唱現場的美妙聲音也是蔡柏彰本人,我簡直驚訝的下巴都快要掉下來了。上帝造人真的是不公平的。

快去看吧(如果還買得到票的話)。


Tuesday 25 June 2013

海邊的卡夫卡

都已經脫離學生生活之後才讀村上春樹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就像是在一個不合時宜的時候延續青春期一樣尷尬,一方面不難理解他的文字受歡迎的原因,二方面也難免自私的希望,要是他的作品跟我聽的音樂一樣小眾,那該有多好。

跟喜歡張維菁的理由類似,我喜歡文字冷冽犀利且鞭辟入裡有如解剖刀一樣的作品,而村上的男性觀點強烈,對我來說理性的成分多了很多。通常讀他的作品後坐力都很強烈,《挪威的森林》搭上我嬸嬸過世的事件足足讓我黑暗了三個月,《1Q84》的上集和中集也讓我莫名的傷感了幾週。

《海邊的卡夫卡》相對來說溫暖一些,跟夏天的海風一樣,稱不上涼爽,溫度稍高了些,但還算徐徐地舒適。


也許可以說,村上春樹的作品,是這個時代的馬奎斯和《百年孤寂》。同樣的奇幻虛無,卻又深刻淋漓。


-------------
「這個世界上,不無聊的東西人們馬上就會膩,不會膩的東西大體上是無聊的東西。事情就是這樣。我的人生就算是有無聊的餘裕,卻沒有膩的餘裕。」

應該不在他人生選項中。

早熟的人往往那樣,沒辦法好好的成長。他們永遠都停留在14或15歲。

雖然很迷人,但那是把時間旱範圍限定在某個地方為止的微笑。在那外圍有看不到的高牆。

埋在她靈魂的時鐘的針已經完全停止在那前後的某個時間點上了。當然在那之後外面的時間還繼續流著,那當然也帶給她現實上的影響。不過對佐伯小姐來說那些時間幾乎是不俱有任何意義的。

那缺乏想像力的部分,空虛的部分,明明只是以無感覺的稻草紙屑塞滿而已,自己卻沒有發覺,還在外面招搖的人。而且那感覺,以空虛的語言排列出來,還要勉強推銷給別人的人。

「我想說的是,不管對象是什麼,人只要活著,就跟周圍的一切東西之間自然地產生意義這回事。最重要的是,那是不是自然地。而不是頭腦好或不好。那有沒有用自己的眼睛看,只不過是這樣而已。」

...我周圍一連發生了各種事情,其中也些是我自己選擇地,有些事情是我完全沒有選擇餘地的。可是這兩種之間的區別,我已經搞不清楚了。換句話說,我原來覺得自己選擇的事情,其實好像是在我選擇以前,就已經被決定會發生的事情。我覺得我只是把不知道誰是誰事先在什麼地方決定的事情,就那樣照著做了而已。不管自己怎麼去思考,不管多麼拼命努力,我覺得都是沒有用的。不,應該說,甚至反而越拼命努力,會覺得自己變得越來越不像自己。自己好像逐漸遠遠脫離自己的軌道似的。而且那對我來說是非常難過的事情。不,也許應該說是非常害怕才更接近吧。這樣開始想食,常常覺得身體像要縮起來似的。

人不是因為缺點,而是因為美德而被拖進更大的悲劇裡去的...其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了irony,命運的嘲弄。


只要活著,我就是什麼東西。大自然就是這樣成立的。可是不知不覺之間卻已經不再那樣了。活著,我變成什麼東西都不是了。這真奇怪。人是為了活下去才被生下來的,不是嗎?然而,我卻覺得越活下去內容越喪失,變的只是個空空洞洞的人似的。而且往後很可能越活下去,我還會變成更空洞更沒價值的人。這種事情是不對的。怎麼會有這麼其怪的是情。這種趨勢是不是能夠在什麼地方改變過來呢?

Thursday 13 June 2013

what he said


My dear,
Find what you love and let it kill you.

Let it drain from you your all. Let it cling onto your back and weigh you down into eventual nothingness. Let it kill you, and let it devour your remains. For all things will kill you, both slowly and fastly, but it's much better to be killed by a lover.

Falsely yours,
Henry Charles Bukowski

美麗人生 La vie est belle


都說了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我覺得小丑劇場這樣的概念之下更是如此。

看每一齣戲之前我幾乎都不帶任何預設立場,特別是我真的好久沒有像這樣的看戲。最近的兩齣戲都是頗為大眾票房的愛情小品,連名字劇情我都快記不得了,倒是演員還記得,曾國城、賴雅妍、溫昇豪等,都是一些多少保證了一定票房的演員。

什麼是有小丑的通俗劇場(melodrama)呢?我其實沒概念,但說不定當個優質觀眾也不一定需要有概念,重點是每一齣戲劇的開始,都必須交出自己,很純粹的去與戲劇交心,我覺得這才是最重要的。

這個故事很簡單,六個在醫院阿媽的孫子孫女,藉由回想阿媽曾經跟他們說過的故事來消解等待未知的焦慮和面對離別的恐慌。

說起來這齣戲的結構並不是太嚴謹,就如同等待果陀的設定一樣,在等待未知的荒謬過程中所有的回憶和經驗無限制的展演,故事的延續建立在「對於阿媽的回憶」和「阿媽的故事」以及後來「親人逝去的經驗」之上。儘管結構鬆散,開頭的「(阿媽怎麼了?醫生怎麼說?)不知道。」和重複了多次阿媽口頭禪「歡喜就好」說明了一切。

人生啊,讓我們該哭的時候大哭,該笑的時候大笑。嘻笑怒罵猖狂地過吧。

實驗劇場有趣的地方就在於他們用最簡單的場景佈置試圖引導你的情緒,所以就他們看來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就變得比一般劇場更為重要,一開始就得跟你建立關係。即使他們鼻子上粘著小丑鼻子,那有點尷尬的肉色圓球,似乎告訴你她想要逗你笑,但是又怕催淚的時候不給力。

我的猜想是,跟其他許多強調荒謬滑稽的通俗劇碼相比,這一個台灣特色的通俗劇用溫馨的笑鬧取代批判尖刻的嘲諷,然後添加了許多濃烈的悲傷情感去塑造荒謬的另一面--失落、感嘆、無奈、無助。

你人都來了,即使你知道他們像瘋子一樣全心投入演戲,我們也得拋掉成見與界限的成為看戲的傻子。

沙丁龐克劇團的美麗人生:http://www.voila.tw/scenes/2013/04/05/美麗人生-la-vie-est-belle-法國小丑鬼才-x-沙丁龐克劇團/

the broken and lost ones

A bunch of my stuff went broken or lost these days. A really fancy transparent umbrella I brought from London, right side of the earbuds which I have returned to the store and get fixed for too many times, keys to my motorcycle and bike.

I got the locksmith nearby to make the new keys to the motor and get a new lock for the bike. Fixed and done.

Yet the earphone still malfunctioning and I'm still considering the necessity of getting them repaired.
My favourite umbrella remains rusted, a few of its bones broken and it got a hole on it. In this raining season.


Still I manage to live with it.

There's no one to be blame but me. I am not qualified to call it my love. I didn't even love it as it deserved to be.

那把我最心愛的傘大概沒救了,都怪我沒有好好愛他。

Friday 7 June 2013

小情侶



前天中午看到國標舞社在活大的中廊招生,老派的倫巴音樂sexy bomb,搭配一對花俏的舞者,恰恰好。
我想到幾週前我弟和他的新女友。

倒不是這對舞者有跟他們有幾分相似,只是一個午餐的提議。那女孩有些舞蹈的底子,她不經意了提起想要和我弟弟一起去學跳國標舞。
一想到那一身緊身閃亮又妖豔的舞衣穿在我正經八百的弟弟身上,還是令人忍俊不住。

那是我第一次見到這位久仰大名的小女孩。

其他也不能說她是小女孩了,個兒頭還比我高呢。

聽說她見到我以前非常的緊張,大概是媳婦要見公婆的那種緊張,然後連我弟弟也莫名其妙的緊張,這一切讓我覺得莫明的特別好笑。

故事大概要從一年前說起。我弟有一天跟我說他戀愛了,迷上公司裡的一個學妹,但是她已經有男朋友了,大家都知道,所以他也只能默默守護,小心翼翼地追求。身為大姐和他的饅頭(mentor),我也只是隱隱擔心這個似乎總是給希望從不給承諾,剪不斷理還亂的女孩似乎手段太高明了些。

一年後他帶著她說,姐我們在一起了,上台北的時候一起吃個飯吧。

我們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舞蹈和一些雲門的舞作,他們講起了昨天去打漆彈的事情。

這女孩穿著馬卡龍色系的西裝外套和短裙,穿了短靴站在我弟身邊個頭兒都快跟他一樣高了,很有活力朝氣,對很多事情似乎都還帶著女孩的天真,有點古靈精怪的氣息,話很多但也不至於聒噪,反應出奇的快但似乎沒有經過太多思考,有種跟她的外表利落聰慧不太搭調的傻氣,有時還語出驚人地令人噴飯。

「你怎麼都騙我說你家人都很可怕?」

我聽了大笑。

我弟趁著她去洗手間離席的時候也緊張地問,「姊,你覺得怎樣?怎麼樣?」

我又笑了。「很好啊,你喜歡就好啊。」

幾天前我還跟我朋友講起這件事,他說:「別欺負他們哪。」

「怎麼可能?只要是我弟喜歡的好女孩,我一定會讓我們全家人都喜歡。」

Wednesday 5 June 2013

Les Miserables: 一些音樂劇和電影裡快速帶過,小說才有的細節

大學的時候買了一本簡要版的Victor Hugo的Les Miserables,都是趁著電影上映的時候拆了來看,我總是在搭公車的時候翻看,所以速度也特別慢,前前後後大概也看了兩三個月,中間偶爾摻雜著其它看起來速度更快的中文小說。

我猜Les Miserables作為一齣音樂劇對很多人來說應該都有一些特別的意義。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所謂的musical,在高中的音樂課,深深被十週年紀念的演唱會版感動。

沒想到那年去倫敦唸書的時候,真的有機會走進戲院裡看。買了二十六鎊的學生票,坐在離舞台很遙遠的位置。即使如此,但序幕升起音樂昂揚的時候,我還是激動的落淚了。

對我來說Les Miserable就是最經典的音樂劇典範。

將近五年後電影版的也上映了,雖然許多地方沒有預期的理想,但是音樂和劇情還是讓我感動。

小說也是。她有她永恆之處。

以下看過音樂劇、電影和小說之後,搞笑口吻的一些補充說明:


  1. 真正讓Jean Valjean悔改的時間點不是神父的原諒,在那之後他又做了一些壞事
  2. Jean Valjean的新人生得來不易所以基本上他是低調再低調,當上市長也是千百個不願意
  3. Javert是在監獄出生的,爸爸是個罪犯媽媽是算命的
  4. Marius 一開始就是個少女與師母殺手,但Cossette原來是個醜妹來著,經歷過醜女大變身的過程,Marius對她並不是一見鍾情
  5. 基本上Marius追Cossette的方式很老派的變態,就是一直很明顯的跟蹤人家父女散步,直到爸爸Jean Valjean覺得這樣子不行所以速速搬家
  6. Jean Valjean為了讓Cossette嫁得好,鋪了很多梗,包括把自己賺了一輩子的錢都用「親戚遺產」的名義讓Cossette繼承,且假造她的貴族出身,讓Marius的貴族祖父很滿意
  7. Marius從小被教育要討厭老爸,但後來卻發現老爸其實曾經是個熱血革命分子,且為了讓自己能夠繼承遺產所以祖父切割所以才被討厭,從此認同老爸而離家出走,過得很困苦潦倒
  8. Marius參加革命很大的原因是約好私奔卻被Cossette(Eponine設的局)放鴿子,因為一心想死,還誤打誤撞了立了功被當成首領
  9. Jean Valjean的人生基本上都在坐牢和躲避Javert的(追求)追捕,所以收養了Cossette 對Jean Valjean意義很大,幾乎可以說是他活下去的理由
  10. Marius的老爸曾經被旅店老闆Thenardier無意中救過一命(在遺書中還特別強調),所以Marius對於發現Thenardier居然想要設局騙Jean Valjean的錢感到很矛盾
  11. 基本上Thenardier的形象在音樂劇裡面比較搞笑且油腔滑調,但是在小說裡就是個冷酷、邪惡奸巧但演(騙)技很差的壞蛋夫婦

Thursday 30 May 2013

冷眼

兩年多沒有當學生的生活,我從新開始的方式是積極的參加一些學術演講和研討會。對我來說這就像大冒險,09年畢業後在倫敦也是如此,IHR的各種議題seminars或者British Library、UoL辦的演講,我稱之為倫敦歷史圈子大冒險,現在是台北的歷史圈子大冒險。

今天則是到台北郊區的一家大學去聽一位遠從IHR來交流的學者講大英帝國和海權,完全就是我感興趣的題目。
會後一如往常地有一小群人包圍著講者,包括主持人和一些在會議上提問的學者\學生。這一次因為在演講後多嘴提問了一些問題,所以跟講者聊了許多,對我來說好久沒有這麼痛快的遇到同一個領域的學者、給我很多很有意思的回饋(就算我的問題和回應再蠢都好,我喜歡這樣的談話)。

多認識一些人總是好的,特別是研究領域接近的人,畢竟這是個小圈子,而我也擅長這一類的搭訕問話。

在離開的時候我轉向那一群也在會議上提問的學者(身分不明)。開始的時候我有禮貌地打招呼:「請問學長...是學校的老師嗎?」他們是。他們也小心翼翼地回問我的背景。
我簡單地回答我是King's畢業的學生,現在正在準備博士班。我想說接著也許可以聊一下我的研究興趣,交流一下心得,就像每次研討會、演講後認識的那些研究生和老師一樣。

沒想到那兩位馬上頭也不回的往前走,完全忽視我。
有五秒鐘驚訝之餘,我得忍住想笑的衝動。

確實,沒有身份,既不是博士生也不是博士後的我確實是一個無名又渺小的存在。


對我來說,這個炎熱潮悶的午後和這個空曠的校園的一切,真的是趣味橫生。

Thursday 23 May 2013

下廚


最近又開始進廚房了。

從最簡單的開始,鬆餅。然後是蔬菜濃湯和大阪燒。

穿過附近夜市上菜市場的時候,我有一點活著的感覺。
四年前論文卡住的時候也是這麼做,雖然我不是特別愛吃、不特別講究吃,但做菜好像讓人生沒那麼糟糕,在混亂中有一點事情可以掌握。

為了自己下廚的時候,心態其實是最簡單而樸質的,因為輕鬆也比較優雅而從容。

打蛋、放麵粉、切菜、攪拌、放油、翻面。就算失誤也沒有人責備,油多一點少一點無所謂,有些部分焦掉了也沒差、醬汁洒多了也無妨。廚房很安靜,淡淡的油煙、攪拌的聲音,連油鍋吱吱作響都顯得格外謙和。

做菜是一種儀式,最虔敬但最謙卑的一種。你的靈魂不會因此被淨化,人生也不會因此更有秩序,只不過就是掌握了這一餐吃下肚的東西的質和量。

但你的肚腩因此飽足,你的生理飽足填補你的心理空虛,提醒著你:人生就是這樣,飽餐一頓後還得繼續前進。

Sunday 19 May 2013

寂寞帶走一隻貓



回家的路上我遇見了一隻小黑貓。他很嬌小而纖細,黑色的毛在陰影中靜靜地閃爍。在黑暗中我仍然知道他是隻漂亮的貓。

我們相遇,也許都感受到了0.3秒鐘的火花。他在那兒看似慵懶卻不失警覺,我們尷尬但沒有人驚慌。

也許我會帶他走,也許他會想要跟我走。

我以為我向前的步伐會一如往常,但這次我卻回頭了兩次,直到第二次我看不見他的表情為止。
我還有三個室友呢,她們肯定不同意。自己都養不活了怎麼養他呢。我沒辦法給他幸福呀,就算能夠互相陪伴又如何呢。

也許我太理性,也許他太高傲,總之我們各自回家,不需要說再見。

Wednesday 15 May 2013

圖書館 a confession of a library lover


跟去逛書店一定會買書的張媽媽不一樣(註),我不太買書,特別是碩班以後。剛上大學的時候因為張媽媽一句至理名言「兩種錢不用省:買吃的錢和買書的錢」,所以大學時期確實買了不少書(看了多少完全是兩回事),但畢業後因為需要的書通常英文居多,每每貴的驚人,所以我的選擇通常是跟圖書館做好朋友。

就像那些理工科的研究生會去lab一樣,我們去lib。說完馬上有種虛榮和帥氣。

在倫敦的時候我就特別喜歡去圖書館,像我生活圈極小、動線固定且懶惰的人還是探訪了倫敦大學幾個圖書館,包括LSE現代感十足但嘈雜到不行的圖書館、UCL人文氣味很重但書特別難找的圖書館、每天賴以生存的KCL Maughan圖書館、又窮又破爛但是特別容易找到我的書所以我還是很愛的倫大Senate House Library、同一棟建築裡IHR的專用圖書館、Bloomsbury Square邊每次都只有我一個人在用的德國歷史研究中心(GHIL)所以我都偷偷赤腳唸書的閱覽室以及什麼東西都很貴但是也是霸氣十足應有盡有全世界最帥氣老伯的大英圖書館。我和這些倫敦的圖書館們都有段過去,也許每個圖書館裡不同的氣味都可以喚起我的回憶。

在我的家鄉台中我很難對圖書館有愛,大概是圖書館連結了太多聯考苦讀的慘淡歲月,時制作用也比較類似K書中心,所以並沒有特別喜歡哪個圖書館,甚至連中興大學的圖書館也沒去過(聽說前陣子地震震壞了一些地方,希望它趕快痊愈,因為應該也是有人跟我一樣是個重度圖書館使用者)。

在台北的話,曾經去過的圖書館大概就是國家圖書館、和台大附近的台北市立圖書館萬興分館以及政大外牆剛整修好的中正圖書館、交大的浩然圖書館以及前陣子因緣際會造訪的清大超豪華超高科技的但完全沒有我要的書的新圖書館(有高科技人臉辨識系統的lockers!)。

台北市的公車有一點非常酷,就是客運公司跟市圖書館合作的移動圖書館,配上愛樂電台的古典樂,簡直就是全世界最文藝的公車了。每次搭一號公車就會順手翻閱那些我平常可能不見得會特意翻看的書,大多是市民捐贈的圖書,種類之多從一般經營管理叢書、勵志文章、暢銷小說、詩集、宗教文宣雜誌到童書、總裁系列的羅曼史小說都有,我甚至曾經在上面看過系上王世宗老師和甘懷貞老師的書,然後忍不住噗哧一笑(不過沒有擺在一起就是了),也曾經看過一位臺北大學一位對台北城市史有精彩論述的書,如果不是因為搭公車,我想我應該沒有機會看到。

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台大總圖書館,一方面是因為那畢竟是最熟悉的地方,大學準備期中期末考的時候總會跟室友約著去總圖地下自習室K書,那也算是一段青春歲月的註記。但現在每每經過反而受不了那快要令人窒息的空氣。年紀大了。

二方面他確實也是目前台北最優秀的學術性圖書館,我的愛之深切簡直到了被寵壞的地步,特別是畢業後。

這些年台大購買的電子資料庫和電子書越來越多,對我來說真的是很大的福利,因為絕大多數的電子書都是英文,跟某些出版社的合約甚至可以讓讀者下載整個篇章。前陣子在找一些Skinner還有intellectual history相關的書,發現台大似乎有買下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的大量電子出版,看到這種可以下載pdf的書都會讓我興奮異常,簡直差點讓我脫口而出「Good job台大!我感受到五年五百億了!」

說穿了就是這麼俗氣,「太好了,又省了錢」。

拜科技所賜,確實越來越多的論文和篇章我可以不用印出來,但翻書的感覺也是實實在在難以取代。翻舊書的驚喜也往往超乎預期。

我曾經在一本亞洲史大部頭的英文叢書裡面發現一張傳教小冊,然後發現幾十年前青年的迷惑跟現在其實也差不了多少,傳教的語言不同了,但是使用小冊子的招數還是一樣啊。

今天則是在一本講英國性格的書裡發現一張預期罰款收據,繳款人是社會系的前系主任曾嬿芬(我以為老師們都不用繳罰款的耶)。哈哈哈。


不過話說回來,真正的歷史學家不太去圖書館(除非有特殊館藏),或者說,他們自己家裡就有個圖書館。



(註)張媽媽認為去書店有一定要買書的道德義務,不買書的話書店會倒。

Tuesday 9 April 2013

這季節

打開imessge等待訊息的時候我實在覺得這似乎是個很大的玩笑。重蹈覆轍的那種。

十年前我申請了MSN的帳號也是那樣乖巧的等待著叮咚聲響起。然後十年過去了,MSN都要收山了人類溝通的方式多了千百中選擇,Line message, facebook, twitter and a bunch of whole others,我們挑了一種不討厭的方式彼此連接起來。connected。


我們都以為這樣子就可以跨越距離然後連接起來。嘻笑怒罵有意無意調情時可以假裝幾千公里都不存在一樣。

但是偶爾一首懷舊的歌、一篇豐沛一點兒的文章,就連一部明擺著搞笑卻還是能刺痛人心的短片,都這樣讓人感傷,這季節。

Friday 1 March 2013

梁文道 我執


他們說香港有個梁文道。

我想起幾年前開始有一搭沒一搭的觀察97以後的香港,那些資訊大多是從「香港雜評」這個已經因為版權問題被投訴之後而關門大吉的blog來的。

在香港雜評裡的梁文道精確而深刻,在他的雜文選輯裡的梁文道則是堅定而深情。

去年九月香港雜評靜悄悄變成梁文道文集後,我後知後覺了好一段日子。那時也是因為一種羨慕,香港在商業社會以外還有一小群人用他們的筆捍衛快要消失的某些香港精神,他們很幸運也很不幸,因為最終這些都消失了。

台灣很不幸也很幸運,因為我們還有,但沒什麼人在意那些理所當然。


然後是在一號公車上遇到了這本雜文選集。
我看雜文選集的習慣是把閱讀順序交給手氣(一手翻到的運氣),或者科學上來說的機率,用這種無謂的方式增加閱讀趣味,然後時不時得到驚喜與感動。

他的文字八分力道,三分深情,掏心掏肺卻不失之矯揉造作。



不過如果是哀悼的場面,力挽狂瀾、緬懷傷感也是發自真情。誰還能怪?

Friday 22 February 2013

House of Cards (2013-)


I've never written anything about American TV series before despite I've watched a lot (maybe too many to name it). This one is different. It blows my mind away. Brilliant. I think everyone should watch it.

Many of the series I've watched are about crimes or murder cases, such as CSI, Mentalist, NCIS, Castle and so on. I watched it for two main reasons: Kevin Spacey and the adaptation from BBC. Those two basically guarantee the quality. I've always been curious about parliamentary stuff. I didn't expect anything before I watched it and it struck me in many ways with regard to the nature and reality of politics.

It says a stories about a mastermind politician Francis Underwood and his game of power. It's always an enjoyment to watch how he plotted his delicate scheme and pull the strings to work magic. Politics is not about governance of a country, it's all about power. Yes it's a society of democracy and everyone have his or her say, but if you believe in everyone's part of the game? Think again.

People were used to be ruled by kings and queens and aristocracy centuries ago and many believe that revolutions, wars and reforms of bills have changed the rules of the game and we can finally have the right back. But the truth is, we remained ruled by the few, those who know the rule and play it well.

So you could see how Francis plays, his sophistry, his tricks, and how he juggles and controls everyone and everything. It's a bit sad, to be honest, when thinking of the fact that the ideal and faith every politician actually worth nothing in the face of power struggling. The desire to win and the ambition to take control prevail.

I'm curious what it leads us next.

標籤

我討厭標籤。

但是標籤無所不在,我可以預期某些標籤大概會跟著我一輩子。

被不認識的人、不在意的人、隨便某個人貼標籤我可以無所謂,但是如果是那些很熟,或者曾經很熟,曾經以為自己跟他很熟的(好)朋友貼上標簽實在讓人無可奈何。

貼標籤是一件很無知的事情。

「歸類」和「貼標籤」看似相同,實際上卻是完全不同的邏輯。
歸類是一種系統化的整理以試圖瞭解大局過程,而分類學確實是一種很複雜且瑣碎的工作;貼標籤則是一種試圖略過複雜分類過程,用一種最直接、簡化的方式去「製造出自己瞭解這某物某人的印象」的過程。他甚至容許任意的主觀評價。

Steve Jobs最有名的大概是那句 Stay foolish, stay hungry. 這真的很難。
Stay foolish才不是裝笨裝傻裝無知,而是根本的承認自己很無知,自知而自制。這很難。難在每個人都有自尊和傲氣,那是我們卑微生存在世界上的一點理由,就算放棄了自尊和傲氣去承認無知的事實,還得約束自己不因為無知的自卑去侵害他人,刻意的或下意識的,更是難上加難。

有個有趣的標籤叫做「文青」。

「文青」是文藝青年的簡稱,在這裡負面的批評遠高於正面的讚美,因為某些裝模作樣的姿態假掰的招人討厭,網路上可以找到大量諷刺資訊告訴你「如何當一個文青」,藉此嘲諷那個群體。

文青的一百種元素

但有趣的是,也有一些人期望自己被認可為文青而苦心孤詣的努力著,甚至希望自己不要辜負了「文青」的名號,他們往往不刻意提起文青的作為,但每個步驟都在營造「我是個文青」的形象。

當別人終於說「不愧是個文青啊!」「好有文青氣息!」的時候他們總難掩嘴角上那一抹淺笑。

也有一群人則是一邊諷刺,一邊強化「文青」的標籤力道,無聊當有趣,假掰搞笑還可以有格調。

「文青」是一種文化現象,簡單來說就是一種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有一點閒錢不用擔心吃不飽穿不暖所以追求質感和風格。中產階級並不是生活多麼優渥,也不是個住豪宅開超跑喝昂價紅酒的階級,充其量只是想要用手上有一點的剩餘閒錢消費品味而已。其實當個「文青」沒什麼好或不好,大家對於這個標籤這麼糾結的原因不外是因為對差異的根本恐懼。

舉個例子來說,我喜歡聽國外的indie pop類型的音樂,一件很普通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因為台灣音樂選擇並沒有很多,對音樂的喜好通常也很容易跨越國界,好聽就聽,不喜歡就轉台找喜歡的,簡單明瞭。independent popular music其實也算是在流行樂以外的大眾選擇,我很喜歡Ingrid Michaelson就像許多人喜歡陳綺貞一樣,並不算是一個太特殊的選擇。但很這種不太特殊的選擇在這個島上經常地可能被解讀為特立獨行,因為比較少被聽過。

就算是特立獨行又有什麼不對呢?在我看來喜歡、選擇、風格、取向都是很個人也應該自由的事情。喜歡就是喜歡,不是因為我想要不一樣,就算我不一樣,又為什麼不可以?

但是在這個島大家喜歡集體化,所以集體的排斥那些純粹剛好沒有那麼喜歡大家認定的選項的人。


我有個朋友剛從英國留學回來,在一次聚會中她被另一個朋友稱為「外國人」而哭笑不得。事情有些荒謬,因為我想那個朋友忘了我也曾經在那邊留學,只是老早回台多年,也不太提及此事。在我看來,她用個標籤來稱呼他覺得因為喝了洋墨水而不再熟悉的好友,是一個可以處理她內心因為不理解而產生焦慮的方式。

有時候我對於出於個人喜好所選擇的音樂、衣服、書籍被朋友貼上各種標籤而感到無奈。無論是「學者類型」、「台大人」、「英國派」或者「文青」都讓我感到渾身不自在。

不過從一開始我就懶得解釋我用macbook、喜歡皮革制書包、聽indie pop的理由。

我們爸媽的年代,要是喜歡看好萊塢電影都會被歸類為洋派。出於同樣的理由他們只是純粹喜歡那些對某些人來說不熟悉且不在選項之內的事物而已(當然啦,也是有部分人喜歡用這種方式炫耀自己有品味)。

在資訊爆炸的時候每個人都感到無助,因為我們被放置在廣大的資訊(包括了每天新的人事物得記住)中卻得展現出自己知道某些事情,認識某些人,瞭解某些新產物,每個人都試圖用最快的方式去歸類。而標籤可能是現有最實際的方式。

小時候有「書呆子」、「放牛班」的分類,長大了有「文青」、「宅」、「憤青」、「天龍國」。標籤與時俱進。

這我可理解。那些標籤確實說明了一部分的我。不過同時你也承認自己的無知就是了。因為明擺著那些不是全部。

Labels are our sins.
---
I've been thinking to write something about how I hate labeling. It started when a close friend call me a 'Wen-yi (literature and art) Qin-nien (youth)', which should be translated into something like 'youth of art', meaning younger people who live a certain lifestyle of taste. I don't know if there's a counterpart in English. Some suggested the term 'dilettantes', but I don't think many of those give a shit about arts.

It's a rather negative label in the Chinese-speaking world for its implying a pretentious, sometimes ostentatious, lifestyle. People make so many sarcastic remarks that a list of 'the essential element of a Wen-yi Qin-nien', such as wearing a pair of nerdy glasses, furnishing their place with IKEA or MUJI house ware, listening to English Rock or independent music, speaking French or Spanish, reading Haruki Murakami, watching European movies, photographing with lomo cameras, such and such.

Being a Wen-yi Qin-nien is nothing special in my opinion. But the fact that people in this island have accumulated so many complicated feelings about the term suggests their own fear for difference. This is an island intolerant for difference and with no respect for individualism. I'd say it because that is how I feel when my friends put label on me and made comments about the way I dress, the bag I use and the music I listen to regardless they've known me for years. Choices made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s do not necessarily mean to stand out. Even if they do, why should we feel uneasy about them or even critise them?

My point here is labeling is not categorising. These two look similar yet work in different logic. Categorizing is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in order to get the whole picture. Labeling is simplifying and judging without rethinking just to show that you know something.

To put a label on someone is probably the quickest way to build one's own understanding about him/her but doing this is entitled to the fact that one should realise his or her own ignorance.

The worse part is, sadly speaking, ignorant people tend to be arrogant as well. More often that not these kind of labeling comes with pure subjective personal judgments. That's what annoys me.

Feel free to label, but admit that you're ignorant and you know perfectly well that every single label you put on me does not stand for everything about me.

記事

他說他知道你過得不好。

當她這麼轉告的時候我覺得有些訝異、委屈、不解,甚至有點受辱。

我們都會說希望你過得好,全心全意的祝福。不過希望歸希望,實際看到發自內心的陳述卻往往更為犀利貼切,無辜地殘酷,冷汗直流。

原來我的自尊脆弱得可以。


It used to be us against the world. But I wish you the best from a different world. 

Us Against the World
Oh morning come bursting the clouds, Amen.
Lift off this blindfold, let me see again.
And bring back the water, let your ships roll in, in my heart, she left a hole.

The tightrope that I'm walking just sways and ties.
The devil, as he's talking, with those angel's eyes.
And I just wanna be there when the lightning strikes.
And the saints go marching in

And sing slow it down,
Through chaos as it swirls,
It's us against the world.

Like a river to a raindrop,
I lost a friend.
My drunken has a Daniel in a lion's den.
And tonight I know it all has to begin again,
So whatever you do,
Don't let go.

And if we could float away,
Fly up to the surface and just start again.
And lift off before trouble just erodes us in the rain
Just erodes us in the rain
Just erodes us and see roses in the rain

Sing slow it down
Slow it down

Through chaos as it swirls,
It's us against the world.
Through chaos as it swirls,
It's us against the world

Wednesday 20 February 2013

老派約會之必要



帶我出門,用老派的方式約我,在我拒絕你兩次之後,第三次我會點頭。不要MSN敲我,不要臉書留言,禁止用What’s App臨時問我等下是否有空。我們要散步,要走很長很長的路。只有在散步的時候我們真正的談話,老派的談話。我們今晚因為相愛而懂得狡猾,老派的。


 我喜歡李維菁的文字。字字像把刀,割、刺、錐、挑,力到恰好,生冷解剖,我喜歡這樣。其實我買書買的少,看書又看得更少,但我買了她的兩本作品,然後像是冬天的熱水澡一樣泡了進去。

十年一課 A Decade

I've talked about my brother's trouble relationship with a girl with a close friend. My brother and I are close and he sees me as an advisor and share with me nearly everything in his life, even though I'm rather inexperience when it comes to relationships.

My brother has some qualities that, I'd say, make him a really nice guy to settle down with, such as responsible, caring, truthful and dutiful to family. Yet nobody's perfect. He's turned weak in the face of the girl he loves. And she's undecided.

My friend and I tried to analyzed it and provide solutions in many ways. We suggested him that perhaps they should take it slow and cool down a bit. Perhaps she needs timing to rethink your relationship and your role in it. blablabla...

But it turned out that he's known it very well. He tried, failed, pondered, compromised, got tired, and, helplessly fell in love again. There's seem to be nothing I could do other than listening.

'Do you wanna meet the girl? Perhaps you could get to know more about her.'

I have no intention to meet the girl or interfere anything. That's his life. That's something he has to go through. If it hurts and it takes him time to get over it, so be it.

Mine took me 10 years. A decade to learn to know myself. And love. That's just inevitable.

好個十年一課。

老派全家福之必要

去年十一月我們家去照了全家福,還挺慎重其事地,挑了日子、挑了衣服搭配,拍照的前一天總算是為爸爸挑了一件帥氣筆挺的西裝、替媽媽挑了一件貴婦派頭的套裝,早上還起了個大早到美容院「sedo」(做頭髮),就為了這張全家福。


說真的,2012年並不是特別好過。家裡的生意比往年糟,家族裡有些不愉快,弟弟的工作稱不上順遂,我的計劃停擺,妹妹即將遠行。印象中很多時候都比現在過得還要來的無憂無慮。

在這個時候我們拍了全家福。

當妹妹第一次提起這個念頭的時候,我想到的是章貽和在最後的貴族中彩色夾頁的那些黑白照片,正經八百的,或站得直直或坐的挺挺的,家族照。維多利亞時代流行的傳記在二十世紀再版時的家族照也是那樣的,擺好了姿勢,對准了鏡頭,然後靜待那一瞬間把所有的人像,排除掉每個人的故事和情緒,精準的記錄下來。

如果是上個世紀或者上上個世紀,也許我爸媽早就兒孫成群了
二十世紀末和二十一世紀初拍照流行笑。微笑、淺笑、大笑、露牙齒笑、抿著嘴笑。

我們在攝影師鏡頭前笑得燦爛,仿佛所有的憂愁、苦惱、鬱悶都暫時不存在。沒別的原因,因為我們還在一起。大家都說是世界末日的時候,我們還有彼此,笑得燦爛呢。




他們說,哇,穿這麼水,是要娶媳婦還是要嫁女兒?

然後我爸媽笑得更燦爛了。

My family had our photo taken last November. That was nothing traditional, in terms of the Chang would usually do. My mom was rather reluctant when my sister Tiffany came up with the idea. But it all went well in the end.

2012 was a tough year for nearly all of us. The extended family had troubles relating to properties and a long time harmony among the relatives now looks hypocrite. Things became tricker now. I was not sure about how this lunar New Year would be like. Things are simply not the same any more.

My brother's work has ups and downs. My application was going very well. No specific idea for my proposal so far. My parents' business, thanks to the aftermath of 08's financial crisis, reclined in a way that they could have imagined. Tiff's happy in her new relationship with this Japanese guy she met in Canada, they're now in Australia doing the working holiday things yet she cannot deny the uncertainty  for them is so high that neither of them could be sure for nothing.

No one is sure what would come next. But we survive anyway. This photo somehow reminds us that we still have each other. Till the end of the world.

Sunday 3 February 2013

Celeste & Jesse Forever

poster


trailer

I'm not one of those who would stay friendly and hand out with their ex after break-up. But Celeste reminded me of the reason we messed up with relationships: Sometimes we just wanna to get things right. Sometimes we hurt people but we tell ourselves that we're doing this for his or her own good. 
It's probably right to persist and fight for what you believe in. But that's not love. Truth is not Love. Love is not truth.
Truth is to fight no matter what and then bear the sins that follows. Do what you've got to do.
Love is compromise. You let something go and make things not so uncomfortable.
You've gotta take side.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