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4 March 2009

台灣小吃節在倫敦

上週六的台灣文化小吃節,我號召
了幾個我們班上裡跟我比較熟的朋友們一起去,照片裡是Nick(美國人也是義大利人)和他老婆(美國人)Andreas(德國人),本來說有可能會一起來的還有Pierre(法國人),所以嚴格來講,我不算跟很多「當地人/英國人」做朋友,跟我比較熟的幾乎都跟我一樣是「外國人」。

不過他們人真的都很好,特別是Andreas和Nick,Andreas在高中的時候曾經到美國交換學生一年,所以他很能夠體會我剛來這邊兵荒馬亂適應不良的生活,一開始就跟大哥一樣很罩我,說真的沒有幾個人可以像他那樣只要注意到談話說我可能聽不懂的字或者詞,他會停下來解釋,大家喝酒聊天的時候我沈默太久他偶爾也會幫我開一些話題聊,好人一個!

Nick跟Andreas一開始就是好哥兒們,一起挺歐巴馬,一起看足球,彼此互相取笑(義大利人和德國人嘛),所以Nick也很照顧我,那時Andreas知道我作業有英文上的問題,二話不說馬上把他的哥們拖下水說他們兩個可以幫我先看過一遍,Nick後來也義不容辭的說要幫我,雖然我沒有當場流下感動的淚水,但是這件事情讓我高興很久。

Nick嫂也是個很友善的人,小吃節當天我有點頓頓的,但是她還是跟我聊了很多事情,(大部分都是她找話題跟我聊)每次看他們夫婦倆的互動都會羨煞旁人:

Nick:「我去幫你買吃的。」
我「Nick好貼心!」
Nick嫂:「對呀~~(幸福狀)」

還是回到小吃節這件事...

我們還算頗早到(後來我跟他們說台灣人都很愛遲到),Andreas為了這個Taiwanese Food Festival所以沒有吃早餐,想說不論什麼東西到時候都吃的下去(我真不知道該說什麼,後來確實是這樣沒錯),結果一到會場他整個就變的很興奮,一下子就發現他不見了,原來是用衝的跑到各個攤位上露出好奇的表情指指點點問說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台灣人都對外國人很好,這一點在倫敦還是沒變,所以他莫名其妙的有很多試吃的機會(我都沒有),每吃完一樣都會露出很新奇的表情,然後比比大拇指:「喔,這個好」,然後說等一下再回來買。

這回我沒有碰珍珠奶茶(後來證實一樣的難喝),我們買了刈包(大受好評!)、肉圓(反應普普,大概是看起來是半透明又軟軟的,主要還是我吃掉)、毛豆、鹹酥雞(Nick夫婦吃光光)還有一些慈濟做的一點都不台灣的蛋糕(ginger cake/ apple cake),後來我又想說既然都來了,就要來點正港台灣味,所以我就買了連我自己都不敢吃的雞爪凍......果然嚇壞大家了。

Andreas很勇敢的試了一點(後來跟我坦承他覺得這東西長的很噁心),還拍了照(要給他妹還有他等會兒一起去看足球的cusin看),不過他還是把整支雞爪又放了回去(浪費了一支雞爪!),最後是雅文開心的接收了。

我的同學們之中也有很多妙喀,我想我應該專門寫一篇描述這些妙喀的文章。(下回預告?)

Saturday, 21 March 2009

春天到了!


在溫帶所感受到的春天氣息果真不同,寒冬過後,越來越長的日照和到處努力發芽、開花的花朵,春天真的讓人神清氣爽!

就算下週有個作業要交心情還是因為春天暖和的陽光和到處盛開的美麗而花朵好極了。
我趁著小吃節過後那個陽光普照的下午照了許多宿舍附近的景色,順便也練練攝影技術,就像是上次的雪景一樣,光是景色本身就是一種美,我想即使不在倫敦的人,看看我用笨拙的技術捕捉的那些畫面,應該還是可以分享到一點春天來了的快樂吧。

LSE的圖書館--最吵的圖書館之一

British Library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cience

前陣子我會到LSE的圖書館唸書,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只是因為比較近(從King's過個馬路走五分鐘就到了),加上一個禮拜呆個三四天的大英圖書館會膩。

LSE的長的很像大型的電腦教室,一進去就可以看到數百台電腦,開放時間很長,前陣子開始開放24小時,常常讓我想到台大計中,另外,這個圖書館的螺旋階梯是他們的特色,很多在LSE網頁上面看到這個迴旋階梯的人去LSE都會想去看看這階梯,不過聽說LSE的學生都很不喜歡這個設計,因為要走很久......加上樓層之間是中空的,所以回音很大聲,說他是最吵的圖書館一點應該不誇張。

前陣子班上的德國同學才說,他喜歡到LSE圖書館唸書,我百思不得其解,一問之下才知道原因是:累了可以觀察LSE的臭屁學生兼取笑他們(LSE的學生確實大多數都是有錢人--大企業第二代、皇室貴族等等)。

去LSE找書的最大好處就是,只要找的到,通常都不會被借走。主要原因是LSE主要的館藏是社會科學類的,我偶爾會需要,另外他們基本上沒有Humanities Department,但是確有一些相關的藏書,雖然我只有「閱覽證」沒有「借書證」,但也很夠用。有幾次我甚至申請使用他們的特藏資料,他們的Archive算是不錯,只可惜似乎不太會保護這些珍貴的資料。

我上次去使用的時候是為了一本全倫敦主要圖書館都被借光的書(在學期初,二時多個認真的同學們拼了命的搶到了,我慢了一步),這本書是十八世紀的出版品,LSE保留的是1960年代的版本,應該也不算太舊,但是我眼前的書確實破舊到需要用特殊的軟式書架和擋書頁的鐵條翻看才不至於破壞到他。



同時,我隔壁有個老先生在仔細的研究一盒被火燒掉邊緣的地籍圖,第一次看到這種很酷的古地圖(嚴格來講也不算「古」啦,才一百多年,我更想看中世紀的東西),我整個很興奮(一直很想要偷照),好奇之下,忍不住在他離開的時候問他在研究什麼,他想找一些十九世紀他教區附近的土地使用狀況記錄,不過可惜的是這批資料並不是他要找的東西,一方面這些手工繪製的地圖不太可能有副本,另一方面,這些地籍圖很有可能絕大多數的資料都被那場倫敦大火給燒掉了,就連圖書館員也不確定哪裡還有收藏相關的地圖。

找不到資料的苦惱我懂,只能祝他研究順利了。

他離開之後,看著圖書館員很粗暴的把那些地圖收回去,我有點心疼,可惜我沒來得及照些照片。

不過在那次翻古書的經驗之後,我整個人精神為之一振,又因為開始覺得當歷史學家是很酷的一件事而努力了。哈哈,非常膚淺。

Friday, 20 March 2009

NEWS Missing Penguin! 無辜的企鵝不見了!


位於倫敦政經學院(LSE)校園內, Waterstone書店外廣受學生歡迎的企鵝先生不見了!

下面的照片是原本的企鵝先生,但是他現在只剩下兩隻腳了!


根據倫敦學生報(London Student)「無辜的企鵝被綁票了(Innocent Penguin Abducted)」一文表示,企鵝先生是在3/9的凌晨消失的,這件事情讓LSE的學生們非常震驚和憤怒,LSE學校的網站上有相關報導,同時,積極尋找企鵝先生的學生們已經在Facebook上成立了Find the LSE Penguin團體。大家簡直就是卯起來的要找到他。


我自己也覺得非常訝異,因為正好他消失的前後我都去LSE的圖書館唸書,所以隔天晚上回家的時候看到整尊企鵝不見了只剩下腳真的嚇了我一大跳,想說是不是發生什麼事情所以學校要把他搬走。

後來我在同一個地方就看到許多弔唸的花和尋找企鵝的傳單,才曉得原來他是被偷走的。不過學生報的立場很偏頗,在完全沒有證據的狀況下報導了許多LSE的學生「認為是King's的學生偷走的」還有「要求King's把企鵝還來」這種激動的言論。而且同一版面另一篇文章就是「King's是一個種族歧視的機構」的文章......看樣子大家都對King's很不爽。

身為King's的學生,我完全可以理解。

這也不是第一次我聽見King's與其他學校為敵了,早在二十世紀初,King's和UCL就互看不爽,King's罵UCL是無神論者聚集之處,UCL反駁什麼我就沒有印象了。King's學生就偷了UCL元老Jeremy Benthen遺體的頭拿去當足球踢,UCL則偷了King's的吉祥物獅子還灌水泥,這不是傳說,是事實,King's還保留了這件事的檔案。另外我也聽說幾年前King's和LSE不知道為了什麼互砸雞蛋......


(PS.我的德國同學聽我說完之後,點點頭說:「幹的好啊!」......囧)

春天,還有Party

沒想到第二個學期已經接近尾聲了。

下週就是課程的最後一週了,接著就是很長很長的假期,然後得寫出很長很長的論文......

昨天我們programme的老大辦了一個party,雖然名之party,事實上時間是傍晚、地點是系辦公室外面,連音樂都沒有只有桌子上放了一堆酒。


我想要不是英國人的party定義跟別人不一樣,要不然就是這些教授定義的party跟別人不一樣。
總而言之,我還是喝了一點酒(一杯就臉紅紅的了),然後早早在八點就醉醺醺的回家。後來聽說他們去麥當勞(?!)續攤。

我是這個programme唯一的亞洲人/非歐美人士,第一個學期跟他們的相處老實說讓我很挫折,不過情況在第二個學期有好轉許多,每個禮拜五傍晚下課之後我通常會跟著他們到附近的酒吧喝啤酒聊八卦,雖然通常我只有當個聽眾陪笑的份,不過還是滿開心大家能夠變的比較熟一些。

我的希臘朋友Melina也參加了這個party,她告訴我她的programme除了她以外都是英國人,而且不是每個都像我們programme那麼友善。

然後,我才後知後覺的發現,我真的很幸運,我在這邊遇到了一群好人。

Friday, 13 March 2009

焗烤馬鈴薯--海鮮口味版


這個禮拜過的特別忙,因為兩週後就得交一份作業,白天大部分的時間除了上課我都在圖書館,整整一個禮拜沒有認真下廚,我都快沒有印象我到底吃了什麼活到現在......


參考食譜:維多利亞的廚房(我把他改成懶人版)

材料:馬鈴薯兩大顆、洋蔥(半顆,隨意)、蟹肉條一些、切小塊的去殼蝦仁一些(因為我忘記買培根,所以想說找個肉類來取代)


配料:牛油一些(塊狀)、鹽巴隨意、牛奶、黑胡椒粉、Cream cheese(純粹是因為我沒有鮮奶油,想說Cream Cheese裡面應該有Cream,反正最後也得加上cheese,所以乾脆用這個代替,整個很亂來)

作法:把馬鈴薯切塊主熟,熟到可以壓爛的程度。另一邊把洋蔥、蟹肉條和蝦仁炒一炒放一邊。等到馬鈴薯熟了之後壓成泥、加上牛油、鹽巴、胡椒粉一起拌一拌,在加一點牛奶讓它變成介於糊狀和泥狀的狀態......反正也是憑感覺。再把剛才炒好的那些東西放進去拌一拌。

烤箱預熱大約兩百度,把拌好的馬鈴薯泥鋪上cheese (mozzarella,只要會熱了之後牽絲就行),灑一點香草類的東西(巴西里,我用好像是普羅旺斯的香草,平常拿來灑在焗烤或者白醬義大利麵上面)

雖然我亂動了原先的食譜設計自己亂來,但最後味道還不錯:)

Thursday, 12 March 2009

Senate House Library

在倫敦大學體系唸書有個好處,就是可以很容易的申請到每個學校的圖書館的閱覽證,因為在這個體系之下同樣是倫敦大學底下各個機構基本上資源是互通的,例如修課的課程或者某些硬體資源。所以當我在一個圖書館裡面晃膩了之後,可以再換一個。

我就像小孩子收集棒球卡一樣的收集各個圖書館的閱覽證。我在倫敦的第一個圖書館是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main library,那時我有UCL的學生證,在那個圖書館的一個多月,我完成了Language centre要求的小型論文。離開那邊之後我得辦另一張閱覽證才能使用他們的圖書館館藏,而且這張閱覽證非常的簡陋,只是一張貼了條碼的紙卡,也無法外借藏書,只能在館內閱讀。

後來我也辦了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的閱覽證,同樣是閱覽證,LSE的就比UCL氣派很多(嘆:不愧是錢砸出來的學校),長的跟他們的學生證差不多。

之後我選擇的是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歷史系,所以用學校的學生證出入學校的Maughan Library。接著我也去辦了倫敦大學體系(University of London, UoL)之下的主要圖書館Senate House Library,的借書證。

它的網頁看起來挺稱頭的,七層樓如塔狀的白色建築外觀、豎立在大英博物館旁邊,也算是雄偉,但事實上Senate House Lib應該是最破爛的圖書館。

我這麼說一點也不誇張,那棟建築只是個幌子。裡面不只是圖書館而已,還「塞」了各式各樣的機構,像是我也有證件的Institute of Historical Research還有倫敦大學底下一些學院的系所,大家加減分著用。

其結果是,一棟簡簡單單的建築為了區隔各個機構,必須弄出許多複雜的關卡和戶不相通的電梯。舉例來說,我為了到四樓的Library,我得從Grond Floor搭電梯到二樓,從二樓出來之後經過一個機構,再轉搭另一座電梯到四樓才到的了圖書館。

就連圖書館內部都複雜的令人難以理解。四樓到六樓之間的樓梯和電梯也有許多是戶不相通的,為了不讓讀者們迷路,圖書館裡貼滿了A4大小的護貝紙張,上面的各種箭頭和指標告訴大家要往哪裡走才對。

除此之外,裡面有我看過最小的電梯(擠進兩個體型中等的人就只剩下一點空間),絕大部分的書都非常破舊,書架上堆滿灰塵,就連地板上的破洞是用透明膠帶補強的。

就算是這樣我還滿喜歡它的。

身處Senate House Library就像是唸古老的藏書一樣,我得小心翼翼得去攤開那破舊的精裝書皮,仔細辨認吶泛黃紙張上面偶爾缺漏的印刷字跡。

所以像我這種沒有什麼耐性的人,所以喜歡歸喜歡,去那邊唸書是另外一回事。

不過上個學期就有聽說Senate House Lib好像快要消失了,據說是因為倫敦大學(本身算是一個虛設的機構)沒有什麼經費,相關的傳聞是可能會併入UCL(可惡),希望不要成真,要不然我就少一個可以借書一次借四週(比KCL的圖書館還久)的地方。

(因為滿擔心他真的消失了,所以我還特別跑去買了Senate House Library的書袋,準備帶回台灣做紀念。)

Sunday, 8 March 2009

大阪燒變化版--鮪魚燒

其實也稱不上什麼大阪燒的變化版,只是基本上用大阪燒的作法,為了把冰箱裡面剩下的東西消耗掉,所以順便實驗一下。

參考食譜:日本朋友Eri親自下廚示範、窮留學生懶人食譜--窮人大阪燒

上週Eri和幾個朋友們在我的廚房吃到了正版的大阪燒(Okonomiyaki),由於親眼看到這東西(Eri稱之為Janpanese pancake)作法似乎頗簡單,所以連旁邊的丹麥朋友都想回家試試
看。

那天我沒有照很多照片......原因是Eri的荷蘭男友(是個愛台灣的熱血男子)嫌照食物是很Asian的作法...(我是亞洲人沒錯啊)。

材料:麵粉(self-raising)一些、蛋一顆、豆芽菜一些(正版的大阪燒是用剁碎的高麗菜)、鮪魚罐頭一個(我用的是油漬的鮪魚罐頭,所以連油都不用另外加了)、罐頭玉米三四匙左右、一小匙的烹大師。

作法:麵粉和蛋攪一攪加一些水讓他變的比較稀(大約是鬆餅的稠度),把烹大師也攪拌進去,加入豆芽菜。把油漬鮪魚罐頭整罐到進熱好的平底鍋鋪平(但是油得瀝掉一些),把玉米也撲上去,然後再把攪拌好的豆芽菜麵粉糊到進去煎。一切都憑感覺。

注意的事情:最好有個鍋蓋可以罩住(我是用好用的大同電鍋鍋蓋),有大一點的剷子,在翻面的時候切成幾個部分來翻。

通常大阪燒都會配大阪燒的醬還有海苔粉,但是我覺得鮪魚的味道還滿重的,就沒有另外加其他配料了。所以這大概只能被叫做「剩菜燒」。味道還可以,至少比我上次試過的甜椒、磨菇、蟹肉條來的好一些,甜椒的味道真的太詭異了。

Wednesday, 4 March 2009

我的妙咖室友


今天早上我是被吸塵器的聲音吵醒了,睡眼惺忪的開了門之後才發現住我對面的韓國室友正在大掃除,房間門外堆了許多東西,都快堆到我的門外了。


原來是她韓國的媽媽和妹妹這週末要來倫敦找她,得跟著住在這邊一兩週。

她有點不好意思地拜託我可不可以把幾個鞋盒放到我房間,因為她得清出給他家人打地鋪的空間(真相是她的家人不知道他買了這麼多鞋子,她得找個地方藏)。

事實上她常常抱怨說房間太小、冰箱太小,東西都放不下。我倒是覺得剛剛好。

「我們兩個的房間(還有冰箱)應該一樣大吧?」

她到我的房間一看,「喔喔喔!好大好整齊!」(真的沒有比較大,只是我沒有很多東西可以放,加上收納是我的專長。)

我到她的房間一看,「.....................(OS:真的是個Warehouse)」

她的房間堆滿了各式各樣的東西,某次為了tesco delivery免運費湊到50鎊買的(據說是)一年份衛生紙、各種罐頭食品、器皿、飯鍋、瑜珈墊等,還包括一個韻律球(之類的東西)。

除了目前借放在我床底下的五六個鞋盒之外,他還把好幾盒的穀片放在廚房「供大家享用」。

「我放在這邊,你們可以吃喔,有六種不同的穀片。」

「.....................(OS:誰會沒事買六種不同的穀片放在房間裡?)」


據她平常的生活方式推測,她們家應該是韓國的有錢人家。不過一開始跟她相處的時候我根本不會這麼想,因為他簡直就是典型的大嬸(韓語:阿金馬A-jin-ma),全倫敦哪裡在特價哪裡在打折出清他都一清二楚。

後來才發現原來他是「省小條,開大條」類型。

簡單來說,他可以為了日常生活用品食物類斤斤計較(像是tesco比較便宜還是sainsbury比較划算),但是「看似省錢」的精神同樣的會用在精品消費,像是Burberry的特賣會他一定想盡辦法的弄到VIP或者員工ID混進去買點東西(通常不只一點點啦)。

同樣的大嬸精神也發揮在「好康到相報」這一方面,通常這種精品名牌特賣會她都會告訴同一層的室友們,邀大家一起去,或者在廝殺過後和我們分享她的戰利品。以Burberry特賣為例,我看過她買的大衣、髮圈和雨傘(都有burberry家經典的格紋)。

是的,雨傘,而且還有兩把。一把要價約25鎊(大約是當時的台幣1500左右)的Burberry雨傘。(因為原價當然不只這樣所以她覺得很划算。)

後來,我陸陸續續發現他偶爾會提Louis Vuitton的波士頓包,身穿Burberry經典格紋的大衣,門外還堆了好幾個Tod's的鞋盒(房間裡放不下)。

很奇妙的是這種名媛的打扮風格和大嬸行徑融合在一起,一點也不衝突。

大概是因為他個性很可愛的關係吧。

他是個非常好相處的人。偶爾走進廚房看見她的時候我都會跟他聊個幾句,有時候整天下來(特別是趕作業的時候)甚至可能只有跟他說過話,苦悶的時候跟他講講話心情也會好轉。

她常常不經意的皺眉頭,但是也常常不經意的說出很妙的話。更妙的是以上兩種的組合。

也因為她的關係所以偶爾會知道一些韓國發生的事情,大大小小的新聞或者八卦。像是「裴勇俊應該沒有整型過,他高中的畢業照看起來跟現在沒有差很多,但是留了很長的頭髮,應該是那種『不用功的學生』,戴眼鏡是讓人家覺得他比較聰明」一類的。

自從她知道我單身之後,每次只要一提到這件事,她就會很認真的建議:「要不要跟我一起去相親啊?」

她真的是個妙咖。

陳綺貞 下個星期去英國


我很喜歡陳綺貞的風格,這麼多年來她的個人特色不曾因為他受歡迎的程度而有所調整。不論歌詞或編曲一樣的那麼清新,那麼簡單,那麼陳綺貞。

詞/陳綺貞   曲/陳綺貞

你收了行李下個星期要去英國
遙遠的故事記得帶回來給我
我知道我想要 卻又不敢對你說
因為我已改變太多

你改了一個名字也準備換工作
你開始了新的戀情有一點困惑
我知道你想要 卻又不敢對我說
因為你已改變太多

你寫了好幾首屬於你的歌
這樣的歌隱藏了太多苦澀
我知道你想要
卻又不敢對我說
因為我曾是你 我曾是你 
無話不說的朋友

因為 我們改變太多



很奇妙,不用說太多,就把那種「人事已非」的無奈完完全全的說進心坎裡。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