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4 October 2009

歷史與英國

對我來說,選擇一個國家去觀光旅遊的種類只有兩種:文化歷史或者自然景觀。英國觀光的賣點無庸置疑就是他的歷史。雖然我曾經聽過我捷克的朋友不以為然的談起英國人和倫敦「短短的歷史」:

「我問你,英國的這些建築大概多少年的歷史?」

「嗯......(由於是歷史系的所以被問到這個有些緊張)路上看到的這些大多是十八世紀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築吧,所以,應該一兩百年。」

「一兩百年有什麼了不起!我告訴你,我們布拉格的建築隨隨便便都一兩千年歷史!」

雖然我從來沒有去過捷克,以上的對話都在酒吧發生(兩個人手上各拿了一杯啤酒),我實在不敢保證他說這些話的可信度有多高,但是,有件事倒是無庸置疑的,英國人對自己的歷史相當引以為傲,非常重視,這一點無論是英國的哪一個角落都相當明顯可見,外國人也察覺的到(雖然到不見得認同)。

在英國旅行,從牛津到劍橋,從女王皇家住的地方(溫莎堡)到莎士比亞住的地方(Stratford-Upon-Avon),從倫敦到約克再到愛丁堡,每一個城市、每一個小鎮、每一個地方博物館都努力的告訴旅人:「我們是這麼走過來的,這就是我們的歷史!」

如果舉個例子作比較,西雅圖、舊金山或者夏威夷,每一個我曾停留過的城市都從未給我這種第一印象。換言之,這些城市對我來說,有某些文化的(culture)現象(咖啡的文化、海洋的文化一類的),卻難以體驗到文明的特質(civilisation)。

當我還在台灣時,那個不希望我一畢業就出國念碩士的教授最後淡淡的提到:「既然決定去英國,就好好觀察這個國家的文明吧。」

於是乎不僅僅是旅行,我想我在這一年中生活的許多細節都體驗到這個國家的人和其他國家(比較對象:美國與台灣)的不同。在英國,每一年的不同時節都有許多的「紀念」活動,紀念一次大戰結束50週年、紀念達爾文誕辰250週年、紀念韓德爾逝世250週年(他其實是個德國人),甚至是紀念英國喜劇Blackadder播出20週年,前陣子我還看到BBC請了專家討論愛情文藝片「當哈利遇上莎莉」(When Harry Met Sally ,是個美國片),因為「真難想像已經十年了」(媒體用詞)。

換言之,他們保存的歷史不僅僅是上層歷史(偉人的歷史、重要的建築等),也包括下層歷史(大眾文化、庶民生活)。雖然很多人看到的英國人大致是「說話很難懂、工作沒效率、東西超難吃」,但是我看到的英國文化中那麼寶貝與歷史有關的一切,我覺得這個事實更深層地說明了有著輝煌過去的英國,也隱約可以預見英國在世界文明中的角色。

這麼說當然很含糊,簡單來講,這種感觸也可以說是身為一個外國仰慕者的心聲。畢竟,身為一個學歷史的,我希望所有的人,包括台灣,都可以重視過去,倒不是說我提倡發揚光大台灣史,而是透過對歷史的重視把視野擴展到人類,不要只侷限在一個小島上。英國人重視歷史不是要告訴人們自己有多偉大(或者曾經多偉大),而是知道自己的過去還有在這個世界文明裡的角色。

我覺得這是一種態度,保存只是一個過程,重點在於重新審視歷史。只有透過不斷的重新思考過去,在面對未來的的時候,所踏出的腳步才會穩健而有信心。

No comments: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