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份的看戲預算也是,都用完了。)
有關於「眾聲喧嘩」的相關介紹
"The must-see theatre event of the year. Masterful...any serious theatregoer would be well advised to try and grab a ticket!"
-Toronto Star
"It's mind-blowing, heart-breaking, hilarious and beautiful beyond words......Mandatory viewing."
-The Independence, UK
看完首部曲的那個當下,我就知道沒有辦法不為這部戲寫篇文章,否則從昨天晚上演出結束後到現在那股滿滿的情緒還在全身上下流竄,時而激昂燥動時而沈靜舒坦,完完全全的超乎想像。
不論看電影、聽音樂或觀賞戲劇,最好的觀眾或聽眾其實是處於一種不受任何成見任何評論影響的安穩狀態下進入一齣好戲、一位好導演想要帶領你漫遊的世界。感謝天,沒有劇評、沒有節目單、沒有任何預設與想像,我是這樣進入Robert Lepage的世界,得到了一段驚喜而回味無窮的遊歷回憶。
眾聲喧嘩的首部曲由三段不同的生命經歷所構成,整齣戲用了四種以上的語言(英、德、法,部分義大利語),五種以上不同的音樂片段(歌劇、搖滾、爵士、聖樂,還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純聲頻音樂),我想表達的並不是這部戲有多麼地多元或兼容並蓄,而是說故事大師Robert Lepage和他的編劇團隊們用一個個看似片段離析、多元素混雜的寫實人生,呈現了一部超寫實的生命史鉅作。
流動感。
首部曲中由三個相互連結的獨立故事所串起來的劇情架構,不像電影Paris Je'taime那十多個碎片式敘事卻每每到了結尾卻回想不起來的敘事結構,意外地充滿了流暢感。一位無法正視養子出身的聲樂家、一位陷入科學與神學、感性與理性交戰的腦神經科學醫生、一位試圖找回童年聲音記憶的酒吧駐唱歌手,三段截然不同的人生,英語、德語與法語交錯的對話,其實串起這些故事的,就是這些角色們時空的流動。
短暫停留維也納與法蘭克福,加拿大蒙特羅和魁北克,以倫敦為中心,三位故事的主角們說著不同的語言,但巧妙的舞台與燈光設計卻成功地創造出機艙、地鐵車廂等讓人們流動於城市之間的場景,在空間的流動時,時間同樣地流動,將語言的轉換、語言的差異以及情緒上的矛盾全都揉雜同一個不斷流動變化的時空之下。我會說這是一個新的世界觀。
音樂、語言、記憶與認同。
Ada是個享譽國際的女高音,對因緣際會下收養的Jeromy有滿滿的愛,在聲樂家與母親兩個角色之間選擇了後者,而身為聲樂家的身段卻難以放下,隨著時間轉化為對Jeromy的期待,成長中的Jeromy從合唱團到搖滾樂團,到最後終究逃離了音樂圈,也因此讓Ada無法諒解,母子之間逐漸產生了難以跨越鴻溝。
Thomas是腦神經科學的專家,人類大腦就是他遨遊的世界,他一生無窮無盡的追求,因為他相信上帝所要傳達的訊息藏於其中,但是在面對一個個臨床病例,還有精神導師去世的消息,讓他對自己的生活、與Ada的關係無所適從,連他對腦神經科學的信仰都逐漸動搖。
Marie是個具有天籟嗓音的歌手,也是Thomas的病人,開刀後患有暫時性的失語症,因為對聲音的高敏感度而成為兼職的配音員。Marie有個精神狀況不穩定的妹妹Michelle,她對經常製造困擾的Michelle感到無奈,卻又羨慕妹妹可以輕鬆地回憶起父親的聲音,那是Marie開刀以後失去而竭盡全力想要獲得的片段。
不同的生命不同的語言,在聽覺、影像的流動下串起一個動人的故事,還有從不讓觀眾疲乏的驚喜,這就是眾聲喧嘩,這就是Lepage>
還沒去看的人,快去吧。
今天晚上城市舞台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